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转:地灾防治,一轮不逊于“三调”的市场机会

他们有地质灾害防治专家有地理信息专家也有大数据专家还包括从事地灾防治的企业工作人员

汛期一到地质灾害防治形势猛地紧张起来。36日我国南方入汛较多年平均入汛日期(41提早了26

新技术手段解决地灾调查监测

南方入汛北方也出现重大灾情。315山西省临汾市乡宁县枣岭乡卫生院北侧发生山体滑坡致卫生院一栋家属楼信用社一栋家属楼等多栋建筑垮塌造成20人遇难

还是北方,326甘肃省永靖县盐锅峡镇党川村发生了一起黄土滑坡滑坡体积约2万立方米这一次长安大学和成都理工大学的研究团队联合发布监测预警提前2天对滑坡发出黄色预警提前1天发出橙色预警提前40分钟发出红色预警由于预警及时滑坡未造成人员伤亡

据了解本次突发性黄土滑坡监测预警应用了长安大学张勤教授团队研发的低成本千元级高精度北斗/GNSS监测系统在本次滑坡前几日该研究团队还曾利用InSAR监测技术监测到四川凉山一座村庄存在加速滑动滑坡威胁当地政府接报后随即采取了应对措施

我国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从地灾防治部门了解到目前我国已知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大约有28万多处据介绍去年发生的地质灾害只有20%在已知的隐患点内也就是说28万隐患点可能只占真正隐患的1/5,其他4/5目前并不掌握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原国土资源部门开展了以县为单元的1:10万的地质灾害调查,2005年以后又做了1:5万的地质灾害详细调查。28万处隐患点多来自于这两轮以人工为主的地面调查

    专家指出通过这两轮调查实际上在人能够到达的区域这种隐患点的识别程度已经相当高但是在人力不方便或难以到达的区域对已经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的隐患下一步需要依靠新技术手段来完成调查识别他认为新技术手段应该是空天地一体化的联合手段

    去年11月自然资源部部长陆昊在地灾防治的相关会议上强调下一步要综合运用合成孔径雷达测量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无人机遥感机载激光雷达测量等多种新技术手段进一步提高全国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精度搞清楚隐患点在哪里”。

同时他还指出要针对突发性地质灾害大部分发生在雨季的情况围绕滑坡体降水量可能滑坡体含水率岩石应力及位移速度等主要参数集中研发敏感度高精度高稳定性强的传感器根据滑坡体特征科学布设传感器通过实时无线信息传输配合雷达测量最大限度对可能发生的滑坡泥石流提前预警预报也就是解决什么时间可能发生的问题

据了解目前隐患点的监测多数还是以群测群防的人工监测为主部分重要的点才采用专业检测泰伯网了解到的情况是目前28万隐患点专业监测的仅1万左右

    温州勘察测绘研究院副院长徐刚分析制约专业监测的主要原因是成本现阶段传感器的成本比较高同时需要监测的点太多投入的经费太大他认为技术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逐渐完善成熟而传感器的成本也才能随之降下来

         地灾防治信息化市场快速扩大

去年10月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提出要大力提高我国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会议明确围绕地灾防治我国要推动建设若干重点工程其中包括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和避险移民搬迁工程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以及自然灾害防治技术装备现代化工程上述工程涵盖了隐患排查监测预警综合治理以及技术支撑等各个环节

在今年两会期间自然资源部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主任王权表示,“自然资源卫星观测体系建设目标是全球全天候全天时全要素全尺度。”其中,“全天候就是为了能够在各种气候条件下获取卫星影像服务于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

自然资源部目前正在推进全国地质灾害防治项目不少地理信息企业和北斗企业参与了该项目阿里云也曾参与了项目的前期讨论

另外有关人士还透露围绕地质灾害防治自然资源部正在编制一项三年工作计划该计划为地质灾害防治三年行动计划”。他认为该计划将会是继三调之后自然资源部又一个全国性的大型工程或将形成千亿规模的市场空间

华测导航监测事业部总经理李宏祥表示群测群防措施仍然是当下国内防治地灾隐患的主要手段但群策群防的专业化水平太低存在很多不足国家和各省政府目前正大力将群测群防转变为专群结合以专业监测手段为主的新方向而北斗监测作为其中重要的变形监测手段将有巨大的市场前景

20108月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地质灾害后受甘肃省地质环境监测院委托华测导航采用GNSS结合多种传感器综合监测的方案在当地开展了多个灾害体的自动化监测工作这是其地灾监测业务的起点

中地数码开展该类业务的时间更早些它从2008年就开始开展地灾监测信息化平台监测业务据介绍其地灾信息化解决方案已广泛应用于国家级省级市级三级部门地质灾害业务应用系统中

从了解到的情况看上述两家公司在地灾监测领域都有比较成熟的解决方案在全国多个省市也都有较为丰富的应用案例而且两家企业的主要客户也基本一致多是自然资源部下属的地灾防治单位或部门这从一个侧面说明目前国内地灾防治的市场空间主要存在于自然资源系统内

            “新基建给测绘地信产业带来新机会

中地数码地质矿产事业部副总经理潘声勇表示从信息化的角度讲目前国家级信息网络框架基本形成数据标准及规范基本建立全国尺度的基础数据库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研发了多种地质灾害专业应用软件搭建了国家级的地质环境信息平台但是当前还存在着社会服务能力不足亟需建立综合性服务体系综合分析能力较弱亟需建立综合性信息平台等问题

同时也有地灾防治专家指出在防灾救灾过程中测绘地理信息仍旧受制于两个主要问题而难以充分发挥其作用一是数据共享也就是地理信息的数据如何第一时间应用到防灾减灾方面二是地理信息系统需要提升数据的处理分析能力

中科院西光所大数据应用工程中心时空大数据实验室主任李振宇指出一旦28万处隐患点全部加装传感器将会形成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其中涉及的数据传输存储分析将会达到一个非常大的量级

在采访中围绕地质灾害防治涉及的卫星遥感传感器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手段李振宇引入了一个理念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2018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在布置2019年工作任务时提出:“我国发展现阶段投资需求潜力仍然巨大要发挥投资关键作用加大制造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城际交通物流市政基础设施等投资力度……加强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建设。”“新基建由此诞生

李振宇认为,“新基建是下一代社会或智慧型社会的基础设施而具体到地灾防治领域卫星遥感传感器和大数据等也属于新基建范畴

他指出在地灾监测中传感器只是感知端它会涉及一系列问题比如在山区或网络不容易到达的区域数据该如何传输数据上来后又该如何做信息提取等等另外目前地灾防治的模式需要大量人员现场调查不仅效率低而且投入人力巨大从整个自然资源的监管预测业务来讲正是新基建带来的新技术手段大大提高了效率减少了人的参与从而能够比较好地解决效率问题和人工问题

      针对新基建李宏祥也有同样的观点他表示多数地灾监测点的交通都不方便 外设备不仅安装复杂而且功耗大会造成供电不足传输信号差数据不完整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急需加快研发新一代智能采集终端以及微功耗监测传感器以及新一代微功耗贴片式北斗接收机等设备。(转自泰伯网

证书查询 |留言板| 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协会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66号世纪科贸大厦B座2层 电话:010-62119819

京ICP备12052178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702001900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从行业工作角度出发,所载信息部分来自相关媒体,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不妥,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