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绿动库布其

通过治沙改土,如今的库布其水肥草美。罗梦媛 供图

  库布其,蒙语意为“弓上的弦”,是我国第七大沙漠。因处在黄河边,像一根挂在黄河“几字弯”上的弦而得名。

  库布其原本不是沙漠。“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记录了库布其森林茂密、水草肥美的过去。

  自商代后期,气候变得干冷多风,沙源裸露。到唐代,鄂尔多斯北部陆续出现沙漠。清光绪二十八年,正式开放蒙荒,并改私垦为官垦,凡开垦处一切树木都砍光伐尽,库布其沙漠逐渐形成。

  如今,死亡之海的绿林郁郁葱葱。7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给第七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的贺信里写到:荒漠化防治是关系人类永续发展的伟大事业,库布其沙漠治理为国际社会治理环境生态、落实2030议程,提供了中国经验。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努力,还自然以和谐美丽,为人民谋幸福安康。

  库布其的绿色弓弦是如何拉动的?又是什么改变了大漠,改变了库布其?

  治 沙

  库布其与黄沙的抗争始于20世纪50年代。

  1950年,国营性质的东胜苗圃和张铁营子苗圃相继建立,陆续又有一大批国营林场、苗圃、治沙站成立,广大沙区群众陆续参与到植树造林的行动中来。

  这一阶段,以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拨付的300万元治沙经费为支撑,“沙逼人退”的力度渐行渐弱。

  1978年,我国最大的生态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启动,库布其沙漠成为主战场。

  在内蒙古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统筹安排下,“个体、集体、国家一齐上”“谁造谁有、合造共有、长期不变、允许继承”等一批造林新政,“掏钱买活树”的约束机制和“以补代造”“以奖代投”等激励机制,极大地鼓励、引导了社会各界参与防沙治沙,“沙逼人退”逐渐扭转为“人沙对峙”。

  1988年,亿利集团在库布其沙漠腹地的盐厂起步创业,库布其治沙从此开始了系统化、规模化、市场化的飞跃。据库布其治沙带头人、亿利集团董事长王文彪介绍,亿利人治沙经过3个阶段:一开始是功利性的,为了保住盐厂不被流沙侵蚀;二是有深沉的家国情怀,为了保护家园故土,上升到社会道德层面;三是进一步上升到天地境界,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实现厚道共赢。

  “当大漠压迫我们无法生存的时候,我们想不到后面这两层。那时候,我们厌恶沙漠、害怕沙漠,认为沙漠有百害而无一利。但是,当大漠被我们捂在手里,被我们建设得越来越好,你跟它生命的联系、情感的联系会越来越多,跟它的亲情血脉关系、朋友关系会越来越显著。这是一场跨越了30年,逐步进行的认知革命。”王文彪说。

  如今,这片1.86万平方公里的大沙漠,1/3已经披上了绿装,治理面积达6460平方公里,绿化面积3200多平方公里。沙漠过去每年向黄河岸边推进数十米,输入泥沙1.6亿吨。如今,输入的泥沙减少八成。沙尘天气从每年几十次减少到零星数次,降雨量呈逐年增多之势。许多绝迹多年的动植物又出现在库布其沙漠。

  寻 技

  库布其治沙最难的是什么?

  在王文彪看来,最大的困难是技术的突破。

  “从治沙保盐湖开始,我们从零起步,没有老师,也没有教材。1988年买了树苗,种10棵死9棵,非常心痛,当时恨不得给这些树磕几个头。后来大规模治沙开始,成片成片地种树,成片成片地死。几十人的种树队伍进入沙漠深处,沙尘暴刮起来,迷失了方向,一天一夜找不到走出去的路。我们使用陈旧的飞机飞播,2003年春,一架用于飞播的飞机半空中突然失去动力,坠落在沙漠。”

  如今在库布其还保留着一颗“教训树”,记录了库布其人探索生态修复所付出的代价。20世纪90年代,王文彪从美国西雅图地区引进了价值2000多万元的三角叶杨,想搞治沙产业速生林,后来发现杨树是“抽水机”,根本不能在本来缺水的沙漠里大规模生长。

  面对困难,库布其人没有退缩,他们克服严酷的自然条件,日复一日地坚守,年复一年地探索,从点片治沙到系统化治理,从传统植树到微创植树,从人工种植到无人机播种,不断探索沙漠治理技术。“网格沙障法”“沙漠水气法种树”等技术的发明,大大提高了种树的效率和树苗的成活率。

  在库布其10秒种一棵树,你相信么?

  据亿利库布其治沙首席专家韩美飞介绍,在库布其沙漠,目前最常用的气流法是以常水压为动力,在沙地冲出深1米左右的孔洞,将苗条插入孔内,使苗条与沙土层紧密结合,挖坑、栽树、浇水三步骤一次性完成,栽一棵苗木仅需10秒钟,成活率达90%以上。

  “传统植树需要挖大坑,这种方法容易破坏土壤生态,而微创气流法植树技术,不但不破坏土壤,还能大大提高治沙效率、提升植物成活率、减少了治沙投资。这种方法一可以减少土壤扰动,对生态破坏性小;二是提高劳动效率,过去人工挖坑植树2分钟种一株,微创植树只需10秒钟,效率提高12倍;三是提高苗木成活率,由过去的15%左右提高到90%以上;四是彻底取代先做沙障后造林的方式,每亩可节约沙障制作成本1000元以上。”韩美飞说。

  在库布其种树也要靠大数据?

  韩美飞介绍了库布其利用风向数据法造林的技术。

  在库布其沙漠,经过若干年大数据分析,借助沙漠风向特点,在流动沙丘迎风坡的3/4处以下植树造林,在沙丘的下部挡住来风,利用风力削平未造林的沙丘上部,填埋沙丘底部,使流动沙丘高度逐步下降,以达到削峰填谷、此消彼长、此起彼伏的目的。 

  2009年至今,亿利集团利用风向数据法造林技术在库布其沙漠造林面积合计30多万亩(200多平方公里),治理区沙丘高度平均下降了1/3左右。 

  在科技引领下,库布其的沙漠治理步入了快车道:近几年的治沙面积,相当于前20年治沙面积的总和;343项治沙科技创新成果,有290多项在这几年完成。

  同富

  披上绿装,只是库布其沙漠治理迈出的第一步,更艰巨的任务是如何实现绿富同兴,由单纯治沙向生态建设、生态经济发展并举转型。 

  “库布其治沙最大的瓶颈是产业的支撑。长时期输血治沙让亿利捉襟见肘,只有产业治沙才是活路。一开始,我们只是在沙漠里种植药材甘草,种三年后才能采挖,周期很长,见效很慢。后来我们按照‘平台+插头’的经营策略,引进华谊、中广核、万达等大型企业,构筑产业融合发展的沙漠产业体系。”王文彪说。 

  在沙漠治理的实践中,库布其以生态保护为基础,逐渐形成了六大生态产业结构: 

  一是生态修复,采用新技术对荒漠化、石漠化、盐碱化土地以及水资源和草原生态环境进行治理。二是生态工业,发展保水剂、固沙剂、土壤改良剂、有机饲料等工业产业。三是生态光能,即生态光伏发电产业。四是生态牧业,按照“宜草则草、草蓄平衡、静态舍养、动态放牧”原则,示范推进生态牧业建设。五是生态健康,依托甘草和苁蓉等中药材规模化生产基地,打造中蒙药为主的健康产业全产业链。六是生态旅游,发展大漠星空、野生动物、赛马文化等特色旅游项目。 

  如今,沙漠变绿洲不仅改变了库布其的生态环境,也给当地农牧民带来了致富机会,通过荒漠化治理,当地有10万农牧民脱了贫,成为了同时拥有5种身份的“大忙人”。 

  “我们可以选择作股东,把闲置的沙地转租或入股给企业。也可以做生态修复工人,植树、种草、种药材,每月收入4000多元。同时,也能开办牧家乐、特色超市、为游客牵马、拉骆驼,做旅游业主。还能当新型农牧民,在蔬菜大棚中种植西红柿等蔬果,养牛羊等。经过专业生产技能培训,还能当生态产业工人,投身到企业的沙漠新材料、健康药业、现代农牧业当中,人均年收入5万元。”牧民斯仁巴布说。 

  而随着“库布其模式”的逐渐形成,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前来学习。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张建龙在第七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上表示,据第五次全国监测结果显示,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净减少1.2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净减少约1万平方公里。下一步,我国将进一步加强荒漠化治理,总结推广库布其治沙模式,完善相关扶持政策,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防沙治沙事业。 

  库布其的治沙经验,将通过“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等方式,为更多荒漠化地区带去新的绿色希望……

证书查询 |留言板| 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协会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66号世纪科贸大厦B座2层 电话:010-62119819

京ICP备12052178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702001900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从行业工作角度出发,所载信息部分来自相关媒体,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不妥,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