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灾防治工程行业,且行且规范
具有各级资质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程勘查和设计、施工监理等企业,一直是防灾减灾工作中举足轻重的一支力量。在目前地质灾害多发频发的态势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发展得好与坏,成为影响防灾减灾工作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4月~6月,中国地灾防治工程行业协会开展了全国地灾防治工程行业普查,对全国地灾危险性评估,以及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和监理资质单位的基本情况、业绩情况等进行了详细调查,得出的结果总体令人满意:目前,全国具有甲级资质的单位达到995家,市场已初具规模,并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行业市场已初具规模
中国地灾防治工程行业协会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本次普查范围基本覆盖了全国各省(区、市),甲级资质单位的参与率达到58%,甲级资质上报数量占全国67%。因此,“基本能够反映行业的真实情况”。
资料显示,截至2014年底,在全国具有甲级资质的共995家单位中,共有各类甲级资质2059个。其中,地灾危险性评估甲级资质568个,治理工程勘查甲级资质496个,还包括设计甲级资质402个、施工甲级资质482个、监理甲级资质111个。
在上报的超过2万个各类项目中,合同总金额超过了150亿元。这表明,我国地灾防治工程行业市场已具有一定规模。“考虑到一部分甲级单位及大部分乙、丙级单位未参与调查,我们推测整个市场规模约为300亿元。”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所有上报的施工项目中,涉及保护人员和财产的共608个,合同额合计25亿多元,保护人员53万余人,保护财产123亿多元,已逐渐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在人员结构方面,根据各单位人员情况统计,截至2014年底,地灾从业人员有将近10万人,达98498人。其中,水工环及岩土工程专业人员49091人,结构设计专业人员3677人,工程测量专业人员7508人,工程预算专业人员4047人,项目经理6983人,施工员、安全员、质检员合计16793人。
一位业内专家告诉记者,从这个数据上来看,各类各级别资质单位人员结构合理,而且各级别职称人员分布均衡,有利于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行业管理水平和效率逐步提高
随着中国地灾防治工程行业协会的成立,企业一盘散沙的局面得以改善,行业管理水平和效率也逐步提高。
行业标准规范编制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经过10次组织专家咨询研讨、培训等方式,协会秘书处组织制定了《地质灾害防治行业标准体系框架》和《地质灾害防治标准规范编制目录》。
“目前,43个标准规范已经完成初稿的编制,包含框架体系建立初期纳入已完成初稿的13项标准规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通过发布行业《自律宣言》,整个行业内的诚信建设得以加强。
“我们取得了商务部、国资委行业信用评价资格。下一步,将继续探索行业自律管理的方式方法,强化诚信自律制度建设,采用市场规律恒定企业,公平公正透明监管行业自律体系建设,提高公信力,更好地发挥诚信建设在行业管理中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经过近三年的努力,协会通过开展防灾减灾日主题宣传系列活动,先后在北京、河北、内蒙古、云南、青海、贵州、湖北等地灾多发偏远山区的学校、社区进行宣传,受益人群达3万人,大大提高了群众防灾减灾的自救和应急能力。
“通过各大媒体的宣传报道,提升了行业凝聚力,也树立了良好社会形象,同时通过教育培训工作,也大大提升了全行业的整体素质。”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
尽快建立行业年报制度,完善行业数据库
尽管行业建设和管理取得了一定成绩、总体向好,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记者了解到,本次普查共收到统计报表901份。其中,具有甲级资质的单位577家,占全国甲级资质单位数量的58%,大部分乙、丙级资质单位没能参与到此次普查中来。
“这本身就反映出一个问题。”一位业内专家说,“建议尽快建立行业年报制度,完善行业数据库。这样可以为行业管理提供支撑,也可以确保资质申请、延续,标准规范编制普及以及行业自律等工作顺利开展。”
另外一个问题是,从项目数量来看,监理类项目数量比勘查、设计、施工类项目数量明显偏少,甚至还不到施工类项目一半。
这说明对项目的监督管理偏弱。“应该对治理项目实施过程进行监督检查,确保监理单位参与,充分发挥地灾治理工程监理的作用,促进工程质量的提高。”这位专家提醒。
此外,鉴于有相当一部分资质单位年度业绩数量达不到资质管理办法要求的情况,专家也提出了加强行业规范化管理的建议。“在资质审批过程中,应以随机抽查的方式,对申报单位的业绩材料进行真实性核查。”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协会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66号世纪科贸大厦B座2层 电话:010-62119819
京ICP备12052178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702001900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从行业工作角度出发,所载信息部分来自相关媒体,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不妥,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