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绿色金融,助力生态修复。9月9日,以绿色金融助力生态修复为主题的2019中国国际绿色发展大会生态修复与绿色金融合作论坛在福建厦门举行。
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矿业开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长周期、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始终离不开与资本的紧密结合。然而,多年来,我国矿业资本市场的不发育、不健全成为制约矿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
近年来,随着新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生态环境硬约束机制的不断强化,绿色金融逐渐兴起。
国家开发银行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引领,今年上半年发放长江大保护和绿色发展贷款高达1822亿元。今年6月,兴业银行与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及其子公司中煤国地控股有限公司签署绿色金融战略合作协议,提供不低于100亿元的绿色金融合作额度,支持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绿色产业投资、矿山修复治理以及土地综合治理等生态建设项目,通过绿色债券、绿色产业基金、绿色资产证券、绿色股权投资基金和绿色租赁等合作,在矿业领域绿色金融发展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
此次论坛上,原国土资源部副部长、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会长汪民在致辞中表示,矿山生态修复尤其是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涉及到大量资金费用,亟需构建和大力推广生态修复新机制,通过赋予一定期限的自然资源资产使用权等产权安排,激励社会投资主体从事生态保护修复。而绿色金融的引入,为生态修复的深入推进开辟了新的有效途径,标志着资本的投入不仅仅只是注重经济效益,而且更加体现绿色发展的政策导向,这对推动我国矿业发展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具有重大意义。
绿色金融是助力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的重要抓手。我国金融事业要健康发展,就必须让金融绿色化,通过发展绿色金融,撬动更多的资金流入生态文明建设领域,让经济发展更稳健。金融的绿色化既是对金融行为的一种约束,也是一种保护,不但让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也让金融经济体系行稳致远。
中国工程院院士武强认为,生态修复从整体视角出发,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基本理念,运用大系统工程理论来区域统筹、综合设计、综合治理,不能为了矿山环境治理而治理。要正确把握和处理好地表和地下、二维和三维、开发与保护、过程管理与源头控制、负效应消除与正效应挖掘、水资源与水环境、人工短期修复治理与消灾后的自然长期恢复等方面的关系,做到多规合一、多方案合一。
原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司长、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关凤峻表示,所有矿业活动,都要把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放到取得矿物原材料同等或更高的高度。矿山生态修复只有走开发式治理之路,实现有投入有产出,形成产业化,才能做到可持续。
中国地质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孙锦红、中国投资协会创新委副会长祝慧烨、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张维宸、天风证券北京分公司总经理杨羽云、联合赤道环境评价有限公司绿色金融部总经理刘景允等分别围绕《践行生态文明建设使命,协同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生态修复综合金融解决方案》《绿色金融投资生态修复的关系分析》《绿色债券与生态修复》《绿色评级与生态修复》等主题进行了交流。
本次论坛由中国投资协会、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联合主办,中国投资协会投资咨询专业委员会、中国投资协会创新投融资专业委员会、中国林业与环境促进会绿色矿山推进会、中国地质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基金、中煤巨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有限公司等联合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