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中心 > 协会动态

以标准化建设服务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事业

——中国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协会召开2021年度团体标准建设情况总结研讨会

来源:协会秘书处 作者:王欣泉 发布时间 2022-03-09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系列指示批示精神,进一步做好地质灾害风险防御与应急救援技术支撑服务,2022年3月8日,中国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协会在北京召开2021年度团体标准建设情况总结研讨会,应急管理部地震和地质灾害救援司、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标准技术司相关负责人出席。

会议全景.jpg

会议现场

       会议指出,截至目前,协会已发布团体标准77项,基本覆盖了地质灾害防治的主要业务领域,填补了标准的不足和空白。但是也应该看到,尽管地质灾害综合类、通用类标准较为完善,但单行技术或专用技术标准仍然缺乏。按照调查、监测、治理、应急四个环节来看,设防工程标准尚低,风险隐患调查标准尚不够严谨,监测标准的技术方法基础成熟度不够,与产业发展尚未形成良好互动;应急标准还不能满足应急管理体系高标准系统性建设需求,尤其是在突发事件应对管理体制机制框架下,仍待进一步加强完善。

会议1.jpg

       会议现场

       会上,2021年度应急救援支撑服务标准编制团体标准的主要编写单位分别对《突发地质灾害名称确定法规则》、《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技术导则》、《突发地质灾害预警响应技术导则》、《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救援技术导则》、《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救援准备导则》、《地质灾害隐患现场识别指引》成果进行了汇报。

线上会议1.jpg线上会议2.jpg

线上会议3.jpg线上会议4.jpg

线上会议5.jpg

       线上会议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标准技术司处长孙维肯定了协会近十年来在行业标准规范建设方面所做的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肯定了在建设团体标准工作中发挥的作用,肯定了标准规范工作的水准与质量。她说,把团体标准建设工作放在协会,不仅是协会把握时代发展契机的体现,也是有利支撑政府工作的服务显现,弥补了政府职能上下联动的不足,并也缩短了标准优化升级和适用周期,有助于形成标准规范体系运作的良性脉络。希望协会能积极引导行业推广适用,同行业管理相融合,发挥标准应有的软联通生命力,回馈行业发展。

       应急管理部地震和地质灾害救援司副司长胡杰认为,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得到了国家的充分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的成绩越来越大,防治成效也越来越明显。这些都离不开自然资源部、应急管理部以及协会等相关单位的通力合作和辛苦劳动。协会已经基本建立起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团体标准体系,现有发布和在编的团体标准规范也给应急管理部的工作提供了支撑,解决了行业标准从无到有的需要,为风险防御与应急救援科学高效发展提供了服务。希望协会再接再厉,夯实标准规范、人才培育等基础工作,拓展科普宣传、技术推广等新的业务领域,打通标准技术宣贯通道,支撑服务人民财产安全,百姓安居乐业。

       会长侯金武指出,推进行业发展的关键基础性工作在于标准化建设,协会自成立以来,紧跟国家政策走向、服务政府职能、对接会员需求、组建力量雄厚的专家编制力量,吸引会员单位积极参与规范编制工作,同时完善专家编制运作规程,减负会员单位编制压力,推进编制、修编、完善、宣贯良性适用过程,稳扎稳打,全力以赴,逐步推进团体标准体系建设工作。

       下一步,协会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部署,进一步对接自然资源部、应急管理部地质灾害防治相关需求,加强对已有标准执行情况梳理及现实需求调研,精准对接国家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标准化建设需求,有针对性的安排团体标准建设任务,完成已经发布标准信息登记,尽快完成完善、印刷、出版、宣贯新编标准规范工作,加强团体标准自我管理和体系建设,搭建完成标准规范顶层规划设计,开展良好行为评价,推进向国标进升。

       来自全国地质灾害防治领域、应急救援管理领域、生态修复领域等线上线下近30名领导和专家参加了会议。


  • 相关部委
  • 省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
  • 常务理事单位
    常务理事单位
  • 其他链接
    其他链接

证书查询 |留言板| 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协会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66号世纪科贸大厦B座2层 电话:010-62119819

京ICP备12052178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702001900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从行业工作角度出发,所载信息部分来自相关媒体,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不妥,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