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中国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协会“十四五”规划纲要的通知
各会员单位:
经中国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协会(以下简称协会)会长办公会审议通过,现将《中国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协会“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2021-2025)》印发如下:
中国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协会
“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
(2021-2025)
一、发展背景
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2012年成立以来,广大会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新思想,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部署,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提高我国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新要求,本着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以地质灾害防治为己任,以切实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目标,积极投身我国地质灾害防治事业,按照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部署,在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综合治理、监测预警、应急处置、新技术、新仪器、新装备研发等方面开展完成了大量基础性工作,有力促进了我国地质灾害防治能力的全面提升,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安全地质环境保障做出了重要贡献,协会自身也得到长足发展。
在自然资源部(原国土资源部)、民政部、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的领导下,经过近10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和生态修复行业涵盖会员单位较多的全国性社会组织之一。截至到2020年10月底,拥有会员单位1058家,会员单位由原来的以地勘行业为主,拓展到公路、铁道、水利、建材、园林生态、设备研发、监测装备等30余个部门。
(一)“十三五”主要工作成果与进展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协会广大会员单位准确把握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地质灾害防御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及十九大报告关于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等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新要求,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地质安全的使命感和政治意识不断增强。协会“十三五”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主动作为,广大会员单位广泛参与和承担了我国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与风险区评价,地质灾害“三查”,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应急防治,基层防灾能力提升,地质灾害防治三年行动实施以及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等重大项目,为我国地质灾害防治、生态环境修复工程实施做出了重要贡献。
“十三五”期间在200多个会员单位1000多位专家的努力下,共编制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标准规范92个,涵盖调查评价、评估、勘查、设计、施工、监理、应急、监测、预算和综合管理10大类。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标准体系基本建立。保障了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技术工作推进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发布了行业自律宣言,制定行业自律规范,基本实现了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监督,保障了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以需求为导向,积极开展交流培训,有效支撑服务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围绕国家在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方面的新政策、新要求及社会热点问题,结合自然资源部及相关部门重点工作部署和推进,先后组织开展“地质灾害监测新技术新方法交流推进会”、“矿山生态修复新机制新技术交流推广会”等大型活动10余次。开展各类新技术新方法培训班100余期,培训人员近2万。每年组织开展“4·22世界地球日”、“5·12防灾减灾日”主题宣传活动。
按照民政部关于协会商会管理有关规定以及《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章程》,于2020年10月召开会员代表大会,顺利完成了协会换届工作。根据中办、国办印发的《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总体方案》精神和要求,完成与自然资源部的脱钩工作。秘书处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初步建成了“讲政治、顾大局、善服务、守纪律”的秘书处。
多年来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为协会的后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协会工作还存在着不足,一是统一的行业信息平台还未建立;二是行业诚信体系建设需进一步加强;三是行业优秀成果评选、推荐机制未建立;四是地质灾害行业系列标准的推广应用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
(二)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各行各业发展既带来机遇又带来了挑战。
1.“十四五”行业发展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包括地质灾害防治和生态修复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将迈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需求侧变革、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全行业向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创新发展的转型时期,大数据化、智能化、绿色化、信息化成为新发展趋势和方向,以5G、区块链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重点,进入加速腾飞、日新月异的创新发展时期。在地质灾害工程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理念,将改变传统的工程治理和生态修复模式,更加深刻地影响能源资源开发利用、地质灾害综合防治、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的传统模式。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大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力度,为社会组织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的重点任务,特别是有关地质灾害防治、生态环境修复方面的重要表述,为我们谋划“十四五”重点目标提供了基本遵循。为适应“十四五”时期新形势,地质灾害防治和生态修复行业必须准确把握战略机遇,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强化底线思维,尊重客观规律与世情国情行情,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着力在优化结构、增强动力、化解矛盾、补齐短板、确保供应链和产业链安全上取得突破,助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提高产业发展质量效益,全面增强国家地质环境安全保障能力。
2.脱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脱钩改革给协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中办、国办《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总体方案》中明确规定,对于适合行业协会承担的职能制定清单目录,按程序移交行业协会承担,行政机关依据职能对行业协会提供服务和依法监管。面对新形势新要求,行业协会要主动发挥作用, 在贯彻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中扩展业务,把握机遇。同时,协会还存在一些不能适应的地方,这是对今后协会工作提出的新的挑战。一是机构不完善,主要反映在脱钩后组织亟待健全、业务骨干急需补充等;二是调研不充分,对行业企业、会员单位存在问题调查研究不够深入,导致给政府的合理化建议不够全面;三是服务不平衡,偏重于地质勘查单位和地质灾害防治领域,对新技术研发、小企业和生态修复行业服务力度不足。总的来说,协会在内部治理结构、应对外部治理环境变化等能力建设方面,都与建设国内一流行业协会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3.新时代引领开启新征程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深化企业主体作用为根本,以更好动员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为支撑,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企业自治良性互动,完善体制机制,强化源头治理,形成工作合力,为推动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新思想的总体要求,地勘行业从基础地质调查、矿产资源勘查、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环境保护为主,向地质灾害调查、矿产资源勘查、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环境调查、监测、评价、修复与保护并重转化。在做好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前提下,加强生态环境和景观修复工作,使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
鉴于以上形势背景,协会也要紧跟政策导向,适应国家发展需求,及时调整服务方向。
要牢固树立高质量发展意识,切实推进转型发展,科学编制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未来五年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准确把握新时代协会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职能定位,协助政府改善行业管理,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二、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密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部“两统一”核心职责,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新发展理念为遵循,坚持党建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以深入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和生态修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会员单位转型升级,走品质品牌发展之路。坚持办会初心,认真转变观念,切实做到为政府服务、为社会服务、为行业服务、为会员服务。增强创新力、执行力和公信力,引领行业开创新局面。
三、功能定位
定位:协会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自我调节的机构之一,代表全行业会员单位的共同利益。
使命:服务政府、服务社会、服务行业、服务会员,为国家地质环境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支撑。
愿景:将协会打造成为政府信赖、社会赞誉、会员满意、形象美好的国内一流行业协会。
四、总体目标
能够适应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要求,符合社会组织定位与发展方向,代表全行业会员单位共同利益,具备服务政府、服务社会、服务会员和为国家地质环境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支撑服务的基本功能。
充分发挥行业自律功能,把全面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引领行业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推动走品质品牌发展之路。
推动行业国际、国内交流合作,提升整体科技水平,推进团体标准和权威性工具书的制修订,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
健全完善协会内部治理结构,加强专家委员会建设,服务向全产业链延伸,更好地发挥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会、会长办公会的议事决策功能。
五、主要任务
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民政部的领导下,在自然资源部的业务指导下,按照《关于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试行)》、《地质灾害防治三年行动实施纲要》、《关于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风险普查的通知》、《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等精神,结合行业实际,未来五年协会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实现党组织活动健康发展
加强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坚持专兼职相结合,党支部书记认真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严格执行“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党员党性定期分析等制度。教育引导党员守纪律、讲规矩,切实提高组织生活质量。提高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参与度,发挥党员在党内政治生活中的主体作用。壮大入党积极分子队伍,积极引导优秀人才向党组织靠拢,把符合条件的骨干培养发展为党员。暂未转移组织关系的党员,按照“一方隶属、参加多重组织生活”的原则,参加协会党组织活动,接受教育管理。
(二)为政府做好支撑服务
发挥常务理事会、专家指导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优势,加强与科研事业单位、高校之间的联系,不定期开展行业重大问题调研、研讨会、座谈会,形成向政府部门的建议报告;开展或组织开展汇总、集成、分析研究工作,形成年度产业发展报告。针对行业发展需求,编制《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年度报告》,以此为基础,逐步上升为《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年度报告》;定期形成行业发展形势和诚信状况评估分析报告,及时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参考;完成《地质灾害防治理论技术方法与管理》自然资源管理系列丛书的编纂任务。
(三)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
建成集“行业信息、诚信体系、专家智库、典型案例、装备之家、行业年报”为一体的大数据支撑平台。加强对门户网站和“地灾瞭望”微信公众号的建设和管理,突出服务会员功能,把网站和公众号打造成宣传协会形象、服务会员、业务交流的平台。建立行业内部及会员间信息交换机制,消除“信息孤岛”,实现互联互通。鼓励行业信息化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创新发展,提升行业经营和管理水平。提高行业信息化公共服务能力,提升服务水平。
(四)加强标准规范体系建设
建立行业团体标准动态更新机制。完成已发布80个标准规范的修订,完成新增50个标准规范的编制和发布。其中加快推进地质灾害监测通讯协议、普适性监测预警技术、监测仪器检测中心建设、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地质灾害仪器装备、生态环境修复等20个标准的编制。完成《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指南》、《“两山论”指导下的矿山生态修复理论与实践研究》出版发行。
(五)拓宽会员单位服务领域
一是积极拓展会服务新平台,举办全国地质灾害防治、生态修复新技术、新机制、新标准、新装备、新模式推广交流会议20场(次),力争将其打造成协会服务会员单位的品牌。二是为会员与金融、信用保险等机构搭建业务合作平台,开展银企对接,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等问题。三是组织各类论坛和专题交流活动,做好政策解读,学习借鉴标杆会员单位的经营管理经验,针对行业发展新趋势、新方向和新技术,广泛开展专题交流和业务培训,举办培训班80期(次)。四是积极推进普适型仪器检测检验工作。
(六)开展奖项和典型案例推选
遵照科技部有关社会力量设立科技奖制度,参考其他社会组织科技奖励办法,编制完成《地质灾害防治行业科学技术奖实施办法(试行)》,按照奖励原则、目的意义、奖项设置及评选标准、申报程序等内容,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科技奖、美丽矿山奖评选。会同有关部门开展全国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成功案例、生态修复综合治理案例推选和“5.12”防灾减灾日期间的宣传活动。
(七)加强行业信用体系建设
规范市场秩序,建立健全自律性管理制度,大力推进行业诚信建设。一是加强行规行约的制定,引导会员单位履责守约,诚信经营。二是逐步建立健全会员单位的信用档案,形成有效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实现企事业单位信用信息的公开与共享,对满足行业信用信息管理办法要求的单位在协会网站上公开发布。逐步构建以诚信文化为核心、以信用制度为载体、以信用记录为依托、以信用监管为手段的会员单位信用催生、成长和维护系统,促促进地质灾害行业健康发展。
(八)强化科普知识宣传力度
制定《中国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科普基地建设标准》,推动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科普基地建设工作;会同相关单位完成地质灾害防灾避险宣传画、宣传手册及挂图的修订和再版,推动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知识科普宣传教育活动常态化;借助《中国自然资源报》媒体、新媒体和网络平台,拓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传播渠道;申请加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团体会员单位,使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教育尽快进入国家科普计划序列。
(九)加快会员服务体系建设
1.完善会员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会员服务机制,着力创建信息服务平台、咨询服务平台、沟通交流平台,创新会员服务方式,建立会员信息化管理系统,满足登记、查询、统计的便利化要求,优化设置会员网上沟通与反馈模块。
2.健全会员反映渠道,畅通会员诉求,切实保障会员单位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健全服务效果反馈制度,及时处理会员反映诉求,跟踪处理意见,及时向会员反馈诉求处理结果。
3.精心打造“会员之家”。推行“三个一”服务目标,每年定期向各会员单位赠送一套2册《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会刊,赠送一套当年出版发行的团体标准,免费培训会员单位一人次。扩大会员覆盖范围,会员增长率不低于2%左右。
(十)加强秘书处自身建设
开展与其它社会组织的学习、交流与合作,加强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和人才队伍知识化、专业化建设,逐步形成专业合理、人岗相宜的队伍结构。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的建设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党建工作,提高政治站位,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出台《协会党组织决策议事制度》,发挥党组织在协会重大事项决策中的政治核心作用,保证政治方向,团结凝聚会员力量,推动协会事业发展。
(二)完善制度体系
按照建立现代社会组织的要求,坚持民主、公开办会,健全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制度,建立监事会制度,建立和完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运转协调、制衡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职能定位更加清晰明确、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科学、管理机制更加灵活高效、人力资源更加专业优秀的现代化社会组织体制。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深化协会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提高协会负责人决策水平和协调行业发展的能力,加强协会内部专家型、管理型、复合型人才梯队建设,提高专业化水平;建立健全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紧密关联的人才培养、评价、使用和激励制度,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四)加强与省级协会的协作
按照《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和其他有关规定要求,理顺与省级协会的关系,加强对省级协会开展特色服务指导和交流协作。通过发挥省级协会作用,扩展国家协会在行业的覆盖面。对省级协会纳入评选表彰范围,引导省级协会规范行为做好服务。
(五)履行行业社会责任
会员单位是履行社会责任的主体,协会是会员之家。会员单位既有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也有社会责任、道德责任。要充分发挥协会引导推动和平台搭建作用,加大会员单位履行社会责任的支持力度,培育打造履行社会责任的标杆样板,形成促进会员单位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的良好社会环境。
七、组织实施
发展规划纲要是协会脱钩改革后的重要工作部署,秘书处要进一步统筹谋划和系统安排、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一)加强领导。充分发挥协会各级领导作用,合力推进规划落地,分工负责推进组织实施工作,按照年度计划将相关内容列入秘书处各部门工作计划。
(二)分工协作。秘书处各部门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认真贯彻执行本规划内容。
(三)稳步推进。在任务初步分解的基础之上,各部门进一步明确责任人和具体事项工作进度安排。
(四)动态管理。秘书处定期、不定期地根据任务实施情况、行业发展和形势变化等,及时向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会、会长办公会提出发展规划修改和调整建议,并根据相关意见和建议及时修改和调整发展规划。
中国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协会
2022年3月1日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协会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66号世纪科贸大厦B座2层 电话:010-62119819
京ICP备12052178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702001900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从行业工作角度出发,所载信息部分来自相关媒体,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不妥,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