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发布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
记者从5月30日举行的安徽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安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日前由省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按照《规划》,安徽省对全省全域农业、生态、城镇三类空间以及不同分区深化研究,识别耕地保护、生态保护、城镇发展中生态功能存在的短板问题和生态受损的重点区域,进行系统化、标准化的提升和修复。
安徽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在发布会上介绍,《规划》是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专项规划,是2021年~2035年安徽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的总纲领和空间指引,对推动全省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具有战略性、指导性作用。《规划》围绕全面提升长三角生态屏障和长江中下游生态带生态质量、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永续利用的总目标,明确安徽省到2035年基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目标,并细化了2025年指标体系。《规划》还研究谋划一系列生态修复重点工程项目,明确牵头指导单位,确保规划可操作、能落地。
《规划》创新性地构建“问题识别﹢分区修复﹢项目化实施﹢政策支撑﹢分工协作”为一体的生态保护修复体制机制,针对安徽省国土空间全域及农业、生态、城镇空间,诊断突出生态问题,研判重大生态风险,形成了分析评价专题报告。
安徽省位于华东地区,属我国南北方过渡地带,也是承东启西的重要纽带,在国家“四屏四带”国土生态安全格局中属于长江重点生态区,承担长江中下游生态带和长三角生态屏障功能。从维护国家及安徽省生态安全出发,《规划》突出巢湖生态绿心、皖西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生态屏障以及长江、淮河、新安江、江淮运河生态廊道的“一心两屏四廊”骨架支撑作用,并体现淮北平原和江淮丘陵差异化的生态基底,将全省国土空间划分为全覆盖的9个修复分区。
围绕各重点区域、重点流域、重点领域突出生态问题,《规划》优先部署对国家及省级重大战略具有关键生态支撑作用的重大工程,聚焦生态功能存在的短板进行提升,聚焦生态受损的重点区域进行修复,构建全省“9﹢3”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体系,并提出了19项具体支撑政策,构建分工协作的生态保护修复新机制。
同时,《规划》坚持市场化方向,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在“市场逻辑、资本力量、平台思维、资源整合、以用定治”的要求下,积极构建“谁投资、谁受益”“谁修复、谁受益”的生态保护修复市场化机制,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构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体制机制,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建立碳汇交易平台。 (洪曙光 陈东风)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协会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66号世纪科贸大厦B座2层 电话:010-62119819
京ICP备12052178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702001900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从行业工作角度出发,所载信息部分来自相关媒体,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不妥,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