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中心 > 协会动态

7000亩废弃矿山重披“绿装”

来源:自然资源部宣教中心 发布时间 2022-08-03

W020220803365943550489.jpg

修复后的废弃矿山重披“绿装”。 赵德斌 摄

       夏日炎炎,山花烂漫。笔者来到安徽省庐江县矾山镇,行走在西山蜿蜒曲折的林荫小道上,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映入眼帘。

      “西山看上去像层层叠叠的梯田,别致又壮观。今天和朋友一起过来玩,真是不虚此行!”慕名而来的浙江省丽水市游客吴伟杰说。

       谁会想到,就在几年前,西山还是一座废弃矿山,采矿留下的众多坑口和峭壁,让它看起来伤痕累累、满目疮痍。如今,经过生态修复,这座废弃矿山实现了华丽转身,焕发出新的生机。

       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矾山镇是“千年矾都”,拥有丰富的矾矿资源,采矿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唐朝贞观年间。这里的矾矿曾是中国最大的矾工业基地,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001年,由于大规模的明矾替代品出现,矾山镇矾矿停止开采生产,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矾矿关闭后,西山矿坑遍地、山体裸露、边坡陡峭,水土流失严重,地质灾害多发,周围的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修复废弃矿山刻不容缓。

       近年来,庐江县抓紧落实国家矿山修复政策,全面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加大关停矿山和破损山体的修复力度,探索出了一条将废弃矿山建成工业文化主题公园的新路子,久违的青山绿水又回来了。

       在矾矿生态修复治理过程中,庐江县对被破坏的山体进行重塑,让其与周边的地形地貌相融合,呈现出自然的景观风貌。通过生态修复,整个修复区矿山的土壤污染、水土流失、地质灾害等生态环境问题也得到了有效解决。

       庐江县还坚持治理恢复与生态重建相结合,依托矾矿工业遗产资源,结合不同区域功能,注重历史遗迹规划,对矿区遗址内的工业设施设备、工业人造物等进行改造利用,并加入旅游元素,形成“一步一景,一景一故事”的景观格局,在保护中保留了独特的工业历史遗迹风貌。

       直刺青天的八大窑、古风犹存的大照壁——这些几乎都还原了矾矿的原始风貌。如今,矾矿工业文化主题公园已成为当地居民休闲游玩的好去处,远近闻名。

       今年72岁的胡孝训在矾矿工作了大半辈子,亲眼见证了西山的巨变。“由于常年开采,钱是赚到了,但植被遭到了严重破坏,山上全是‘伤疤’,几乎见不到绿。”胡孝训说,“那时候,我们宿舍楼就建在西山半山腰,山风吹过,没有花草的清香,扑面而来的全是呛人的灰尘,即便是在炎热的夏天我们也只能紧闭门窗。”

       说到西山的现状,胡孝训不禁嘴角上扬,“现在可不一样了,通过生态修复,废弃矿山成了公园,整座山漂亮极了。”

       跟胡孝训有着同样感受的还有矾山镇矾矿社区居民卜利平。“以前上山采矿是为了生计,天天灰头土脸。现在山上空气清新,上山是为了锻炼身体,观赏花草。”卜利平说,“西山改头换面,我也换了个活法,现在的生活就是我‘向往的生活’。”

       建设矾矿工业文化主题公园,只是庐江县加强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庐江县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举生态旗,打生态牌,走生态路。该县按照“统一规划、一矿一策、分类实施”的原则,制定科学方案,加大资金投入,持续完善修复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使矿区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截至目前,庐江县共修复废弃矿山103处,修复面积逾7000亩,让废弃矿山重新披上了“绿装”。

       庐江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黄志寿说:“通过实施生态修复,庐江的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接下来,我们将倍加珍惜、巩固拓展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取得的成效,不断加大生态修复力度,呵护好绿水青山,为庐江的转型发展添一抹生态绿。” (赵德斌)

  • 相关部委
  • 省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
  • 常务理事单位
    常务理事单位
  • 其他链接
    其他链接

证书查询 |留言板| 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协会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66号世纪科贸大厦B座2层 电话:010-62119819

京ICP备12052178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702001900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从行业工作角度出发,所载信息部分来自相关媒体,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不妥,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