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灾害防治指南》出版
4月17-19日,在昆明举行的中国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协会第二届理事会第五次会议暨全国地质灾害防治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成果交流会期间,中国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协会举行了《中国地质灾害防治指南》首发仪式,这标志着我国有了第一部专门针对地质灾害防治的工具书。
地质作用亘古不息, 地质灾害具有很强的隐蔽性、突发性、动态变化性和破坏性。尤其近年来极端天气、地震及工程活动引发地质灾害时有发生,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保障需要相比, 地质灾害防治任务依然艰巨。同时, 地质灾害防治具有很强的专业性, 离不开科技支撑和认真负责的行业作风。
中国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协会(以下简称“协会” ) 自2012 年成立以来, 围绕中心, 服务大局, 推进标准建设, 规范行业行为, 凝聚行业力量, 推动行业进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支撑、强化对广大会员单位科技创新的服务引导及先进经验、技术与方法推广。目前, 已基本形成百余项团标、行标、国标协同互补的中国地质灾害防治标准体系。
防范地质灾害风险, 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为了集成反映地质灾害防治领域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 为服务一线生产实践, 促进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科技进步, 进一步提升我国地质灾害防治的整体工作水平, 推动和指导地质灾害防治行业科技工作走向规范化, 2018 年,协会组成《中国地质灾害防治指南》( 以下简称《指南》) 编撰委员会, 汇集来自自然资源、住房建设、矿山、水利、交通运输、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和生产一线等多领域的数十家单位百余名专家学者, 面向地质灾害防治管理、生产与科研一线, 遵循科学性、实用性、法定性、开放性、合规性五项原则, 历经5年共同努力编著而成。
据了解,该《指南》遵循科学性、实用性、法定性、开放性、合规性的指导思想, 以及系统性、完整性、一致性、准确性、层次性、简明性、规范性的编写原则,立足国情, 主要涵盖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和地裂缝六个灾种, 系统集成了地质灾害调查区划、勘查评价、监测预警、防治工程、工程监理、应急处置和公共管理等理论进展、先进经验、实用技术与实操方法, 共7 篇43 章百万字。开篇概略介绍了地质灾害定义、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基本情况; 第一至三篇归纳总结了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勘查、监测预警工作的基本要求、主要工作内容、技术方法; 第四至六篇分别编汇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施工、监理等工作的基本要求、主要技术方法; 第七篇系统梳理了我国地质灾害防治体制机制法制基础、应急处置预案要求和信息化通用规范等, 让读者能够对地质灾害公共管理有比较系统地了解。
该《指南》由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应急专家、成都理工大学校长许强担任主编,在指导我国地质灾害防治生产实践、提升一线人员专业技能、提高防治成效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者必备的工具书, 和关心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各界人士的重要参考。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协会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66号世纪科贸大厦B座2层 电话:010-62119819
京ICP备12052178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702001900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从行业工作角度出发,所载信息部分来自相关媒体,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不妥,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