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中心 > 信息公开

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工作报告

发挥优势主动作为有效服务 助推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全面提升

来源:协会秘书处 发布时间 2020-11-05

发挥优势主动作为有效服务

助推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全面提升

----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工作报告

(2020年10月21日会员代表大会通过)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第一届理事会做协会工作报告,请审议。

        2012年8月,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在京召开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以来,广大会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紧密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部署,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提高我国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新要求,本着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以地质灾害防治为己任,以切实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目标,积极投身我国地质灾害防治事业,按照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部署,在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综合治理、监测预警、应急处置、新技术、新仪器、新装备研发等方面开展完成了大量基础性工作,不仅有力促进了我国地质灾害防治能力的全面提升,而且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安全地质环境保障做出了重要贡献。现对行业协会几年来的主要工作报告如下。

一、七年来主要工作回顾

        协会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自然资源部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部署了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特大型地质灾害和重点省份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支持和地质灾害防治三年行动计划等工作,协会围绕上述工作部署根据《章程》和民政部关于协会管理要求,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

(一)认真学习领会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新要求,担当意识责任意识使命意识不断增强

        协会成立之初,正直党的十八大召开,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地质灾害防御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将地质灾害防治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我们牢固树立地质灾害防治是生命工程的思想,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增强人民群众获得幸福感安全感作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强化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指出,加强自然灾害防治关系国计民生,要建立高效科学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提高全社会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针对这些重大战略部署和工作举措,协会及时组织人员学习领会,进一步加强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研判,全力补短板、强弱项、抓实效。邀请行业主管部门领导、专家通过会议培训、交流等方式向会员单位传达解读相关政策文件,分析当前地质灾害防治的形势和任务,帮助会员单位增强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和担当意识,抓住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重点、理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思路,提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能力。通过开展“4•22世界地球日”、“5•12防灾减灾日”等主题宣传活动,科学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提高社会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

(二)主动作为,广泛参与,为我国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全面提升做出重要贡献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在地质灾害防治主管部门和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在地质灾害防治从业单位的直接参与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不断深入推进,初步建立了以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和应急处置为核心的综合防治体系。近几年,各方面不断加大工作力度,调查评价工作逐步深化,群测群防体系不断健全,监测预警体系逐步完善,工程治理与避险搬迁不断加强,防治技术支撑体系初步建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调查评价方面,全面完成2020个山地丘陵地区县地质灾害普查,完成1665个县(市区)完成了1:5万调查,并对30644处地质灾害隐患进行了勘查。协会的会员单位中各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院)承担了数据的统筹工作,300余家地勘队伍参与了具体的调查评价和数据采集录入工作。

        监测预警方面,建立了覆盖全国的气象预警预报体系,对29余处隐患点实现全覆盖简易监测,实现地质灾害隐患点全覆盖,在三峡库区等重点防治区,建立8500处自动化监测点,推进专业化监测预警,促进专群结合。绝大多数有效的专业监测预警工作都由广大会员单位承担或参与,湖北的“四位一体”、重庆的“四重网格”化体系都离不开会员单位技术力量的支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技术指导中心)组织推动全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科技创新,联合15个企事业单位共同研发了普适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设备,已在全国9个省(区、市)推广试用。

        综合治理方面,2011年至2018年,中央累计安排专项资金350亿元,地方各级财政投入专项资金400亿元,完成特大型地质灾害工程治理项目733个;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中央累计安排专项资金145.7亿元,完成治理项目857个;国省干线公路地质灾害防治累计安排专项资金36亿元,完成21946千米地质灾害易发路段综合治理。这些工作绝大多数由协会会员单位完成,为成功消除地灾隐患,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应急体系建设方面,建立了覆盖省、市、县三级应急管理机构和应急技术指导机构,18个省构建了专业队包县、包乡技术服务防灾机制,每年组织100多名国家级应急专家和3400多名地方应急专家在各地分区驻守指导。陕西地矿集团九0八环境地质有限公司、甘肃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等百余家会员单位与基层地方政府建立了技术支撑合作关系,全力支撑地方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四川地矿局华地公司、工程勘察院、915地质队、陕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贵州地矿111地质队等百余家会员单位在有关部门的组织下,圆满完成了四川芦山地震、云南鲁甸地震、陕西山阳滑坡、四川茂县滑坡、贵州纳雍崩塌、金沙江和雅鲁藏布江流域白格滑坡、加拉村山体滑坡灾害及九寨沟地震等重、特大应急处置任务。

       成就的取得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各级地方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当然也得益于广大会员单位和专业技术人员的辛勤付出和全力支撑,广大会员单位在调查评价尤其1:5万调查上、监测预警尤其专业监测上、工程治理的绝大多数工程项目上、应急处置所有的技术支持工作上,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是我国地质灾害防治领域不可或缺的核心骨干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部署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矿山复绿方面,共投入治理资金146.54亿元,治理矿山3310个,治理面积10.31万公顷;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方面,中央财政累计投入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专项资金约318亿元,使得1773个矿山、38个资源枯竭城市的矿山环境得到综合治理、33片矿产集中开采区域生态环境得到修复和改善。这些成绩的取得,同样离不开广大会员单位的大力支撑。

       近两年来,为落实国家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周边及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重要战略的组织实施,河南省地矿局第三地质矿产调查院、云南省地质工程第二勘察院、湖南省核工业地质局三O三大队和江苏绿岩生态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百余家会员单位运用新机制、研发新技术,主动参与相关工作,为生态修复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撑和服务。

(三)精心组织,有序推进,行业“技术标准体系”基本建立

       协会成立之初,受自然资源部委托,协会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防治行业标准编制工作,在业务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组织单位、编制单位及业内专家的共同努力下,七年来共完成地质灾害防治行业系列标准92个,其中发布国家标准2个;发布行业标准6个,列入行业标准编制计划4个;发布团体标准69个,通过审批团体标准11个,已完成标准涵盖了调查评价、评估、勘查、设计、施工、监理、应急、监测、预算和综合管理10大类,地质灾害标准体系基本建立。

       标准体系的建立得益于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的框架设计及技术支撑;得益于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重庆、四川、湖北、广东、陕西、上海六省(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等10家组织单位的单位组织协调;得益于参与团体标准编制的200余家主参编单位,1千余参编人员的共同努力。地质灾害标准体系的建立,对于规范行业管理工作,提高防治工程质量,推动行业技术进步,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协会在建立地质灾害标准体系的基础上,为集成反映国内外地质灾害防治领域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促进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科学技术进步,提升我国地质灾害防治的整体技术工作水平,进一步推动指导地质灾害防治行业科学技术工作走向规范化,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防治指南》编制工作。成立了由汪民会长任主任委员,协会和相关业务主管部门负责同志、业内权威专家、学者共19人组成的指导委员会;成立了由成都理工大学许强教授任主任委员,业内各领域知名专家共27人组成的编撰委员会,制定了编撰大纲及主要内容,指定了三十余位具体编写人员,目前《指南》各部分初稿已编写完成。

(四)积极探索,逐步落实,行业诚信体系建设有序推进

        十八大以来,随着政府简政放权和职能转变的不断深化,我国明显加快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步伐,国务院及相关部门先后发布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推进行业协会商会诚信自律建设工作的意见》等文件,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市场监管体制。做为行业自律组织,按照相关文件的要求及协会《章程》的规定,协会发布了行业自律宣言,制定了行业自律规范,探索建立行业信用信息公开机制,实现行业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监督,保证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一是深入调研学习,探索行业诚信体系建设路径。协会每年都组织专门的调研和座谈活动,学习、了解国家有关行业诚信建设方面的新精神、新政策,了解其他相关行业诚信体系建设方面的先进经验和作法;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会员单位在诚信体系建设方面的需求和建议,不断完善地质灾害行业诚信体系建设的方式方法。

       二是多措并举,引导行业诚信发展。开展诚信教育宣传,通过会议、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渠道,向会员单位介绍国家在诚信体系建设方面的政策和措施,宣传行业诚信体系建设的意义,推动全行业树立诚信经营理念;发布行业《自律宣言》,倡导会员单位诚实守信,勇于创新,不断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水平;制定并实施《行业自律管理规范》,切实发挥协会行业自律组织的作用,规范行业行为,树立良好的行业风气,推动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开展行业信用等级试评价,收集了209家单位的参评材料,虽然因为国家政策发生变化,评价工作暂缓进行,但通过这项工作,汇总了申报单位信用信息,了解申报单位信用状况,为建立行业信用信息公开机制奠定了基础。

       三是落实要求,推进建立行业信用信息公开机制。为加强地质勘查活动事中事后监督管理,推动行业诚信自律,促进行业健康发展,自然资源部制定了《地质勘查活动事中事后监督管理办法》。按照办法中“地质勘查行业学会协会依照章程对会员单位进行自律管理”要求,协会起草了行业信用信息管理办法和指标体系,开展行业信用信息的收集和公开,在协会网站对《自然资源部关于撤销江西中创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甲级资质的决定》和四川省《2018年度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领域信用管理专项整治行动检查及处理情况的公告》进行了公开,并录入相关会员单位信用记录,逐步推进行业信用信息公开机制的建立。

(五)以需求为导向,开展交流培训,助力行业进步

       为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的新政策、新要求,满足会员单位转型发展和人员能力提升的需求,协会不断拓展交流培训内容,优化培训方式,助力行业技术进步和科技水平提升。

       技术交流方面,协会根据国家在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方面的新政策、新要求及社会热点问题,结合自然资源部及其他相关部门重点工作部署,每年组织相应主题的技术交流活动。如:深圳红坳弃土场滑坡发生后,组织了《关注工程弃土场滑坡泥石流灾害学术交流》和《城市规划建设与地质灾害防治交流研讨会》活动,介绍灾害发生机理,就城市地质灾害的风险管控进行交流研讨;组织《新常态与地质灾害防治》、《城市规划建设与地质灾害防治交流研讨会》和《土壤与地下水环境调查评估与修复治理技术高峰论坛》等相关交流活动,研判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地质灾害防治面临的新形势,助力会员单位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拓展业务领域,实现转型发展;开展《全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高层论坛》,交流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现状、存在问题及监测预警新技术、新方法,促进行业重视科技创新,加强设备的研发应用,等。七年来协会共组织技术交流活动16次,参与人员5千余人,有效促进了我国地质灾害行业技术水平的提升。

       教育培训方面,根据会员单位需求,在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防治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监理等常规业务培训,满足会员单位日常业务能力提升需要的基础上,开展新技术新方法培训,讲授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保护方面的新的技术方法,提升会员单位技术水平;开展高层管理人员培训,培训对象主要为会员单位高管人员,讲授矿地融合探索、清洁能源与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等行业前沿内容,拓宽会员单位高管人员知识领域;在三峡库区、四川地震灾区开展实地培训,深入灾害治理现场,结合实例讲授治理工程方法,有效提升从业人员实际业务操作能力;开展矿山环境恢复与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资质申报等政策咨询类培训,讲授矿山环境恢复与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要点和资质申报注意事项等,精准服务,帮助会员单位正确掌握行业政策要求和走向。2016年以来,协会转变培训方式,在自主举办培训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省级协会、会员单位的场地和技术力量,开展合作培训,严格落实“成本核算、略有结余”的收费要求,培训费用标准降低近50%,减轻了会员单位负担。七年来协会共开设培训班141期,培训从业人员2万5千余人。

(六)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及时为政府管理工作提供有效支撑

       协会成立以来,积极配合自然资源部开展地质灾害资质管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审查、国家地质公园矿山公园规划审查和评估验收等事务性工作。同时,围绕部重点工作,利用协会平台优势,组织相关交流推进会和宣传活动。

       一是协助开展资质管理工作,七年来共参与组织资质延续、新设审查十余次,协助办理资质变更事项千余件,协助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甲级资质单位“双随机”抽查工作,开展资质申报培训班5期,培训学员千余人。

       二是受委托开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评审,共召开评审会26次,评审方案261个,举办了9期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编制培训班。召开3次评审专家研讨会,研究讨论方案评审过程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完善了方案审查工作流程。

       三是受委托组织开展国家地质公园、矿山公园规划评审和验收评估工作,共审查百余个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组织验收评估17个国家地质公园和3个国家矿山公园,并协助主管部门修订了《地质公园矿山公园验收评估工作方案》。

       四是围绕部中心工作,组织召开交流推广会。2019年7月和11月,在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和地质勘查管理司的指导下,协会分别组织召开矿山生态修复新机制新技术交流推广会和地质灾害监测新技术新方法交流推进会,通过政策解读、经验交流、成果展示与对接,促进相关工作的推进落实,共有150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其中来自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代表500余人。

       五是组织开展“4•22世界地球日”、“5•12防灾减灾日”主题宣传活动。每年的主题宣传活动协会组织专家走进校园、走进社区,直接面对大中小学生和普通民众,通过专家授课、防灾演练和发放科普读物等方式宣传爱护自然资源和防灾减灾避灾知识。活动区域涵盖了北京、四川、重庆、青海、内蒙古、贵州等十余省区市的十余万人次。在今年疫情期间,组织开展了“5.12”全国防灾减灾日云服务公益活动,邀请专家通过网络直播的形式,就地质灾害防治三年行动、“普适型”监测预警设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等内容进行了政策解读和形势分析。活动期间,累计访问近5万人次,在线收看直播近7千人次。

       六是开展行业数据统计分析,为行业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协会于2014年-2017年开展了行业普查工作,通过向会员单位发送统计报表的方式,收集从业人员、业绩等行业信息,形成了统计报告;开展了行业信用状况摸底工作,收集了200余家会员单位的信用信息,为行业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七)认真践行服务为本宗旨,扎实做好会员服务工作

       始终坚持协会会员之家的定位不动摇,秉持“服务第一”理念,扎实做好服务工作,增强协会对会员的凝聚力、在行业中的号召力。

       一是开展资质申报业务咨询,通过QQ、微信、电话等为会员单位解答资质业务咨询,汇总地质灾害甲级资质申报相关法律法规和申报材料编写方法编制《资质申报业务指南》,向资质到期会员单位提前寄送,提醒会员单位提前做好资质申报准备等工作。

       二是发挥协会桥梁和纽带作用,广泛开展调研,了解会员单位需求,收集会员单位意见建议,向政府部门反映。先后在28个省市自治区开展不同主题的调研活动,通过走访、座谈等方式,征求会员建议和需求。七年间共收集意见、建议1300余条,分析整理后,将相对比较集中的意见以专报的形式提交业务主管部门。

       三是主动作为,保障会员权益。为体现会费取之于会员,用之于会员的办会宗旨,协会积极为会员单位谋取福利。一是向会员单位免费寄送2本每期次的《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二是向会员单位赠送一套已发布的协会团体标准;三是每年免去会员单位一人次的培训费。为每家会员单位节约经费支出千余元。

       四是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引导会员单位转型发展。随着地勘行业萎缩,大多会员单位面临转型,协会密切关注国家政策,积极探索会员单位转型途径,搭建多类型的交流合作平台,助力会员单位转型发展。分别组建了绿色防治产业联盟、“一带一路”资源环境产业联盟等四个产业联盟,并组织制定联盟运行机制,定期召开会议,跟踪联盟运行状况。通过加强成员单位之间的协作和交流,充分发挥会员单位的技术和人才优势,促进会员单位间的优势互补,达到会员单位延伸产业链,拓展市场、合作共赢,转型发展的目的。

(八)完善机构与制度建设,确保各项工作依法依规有序运行

        七年来,协会逐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努力建设一支“讲政治、顾大局、善服务、守纪律”的秘书处队伍,确保服务质量及各项工作的有序运行。

       一是不断加强党的建设。秘书处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党中央要求,切实加强协会党组织建设。通过定期邀请相关领导、专家授课,组织工作人员进行红色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岗位教育、示范教育、预防职务犯罪教育和警示教育等方式,牢固树立为会员服务意识,培养认真负责、廉洁自律的工作态度,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

       二是强化制度建设。根据“先立规矩、再办事”的原则,在协会成立之初就制定了《秘书处工作规则》、《秘书处部门职责及岗位设置》、《秘书处人事管理办法》《秘书处财务管理办法》等十二项管理制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又根据近几年法律法规及新的管理文件的出台和业务发展需要,对秘书处内部规章制度相关内容需要进行补充、修改和完善,适应新时代协会工作的要求。

       三是注重能力建设。秘书处每年定期开展内部培训,邀请业务主管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领导、专家对地质灾害基本情况、国家新的政策形势及公文写作等相关业务内容进行授课,为员工购买相应的书籍和视频资料,提高员工的业务能力、管理能力和执行能力。

       四是提高秘书处信息化建设。开发完成行业信息管理系统和自动化办公系统(OA),建立了内部工作QQ群和微信群,实现了会议报名、会员单位信息管理、日常办公等工作自动化,提高了秘书处工作效率。

       协会成立七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会员单位数量由成立之初的699家,扩大到1058家;会员单位所处的行业,由原来的地勘行业为主,拓展到交通、水利、建材、园林生态、监测、物探遥感等30余个行业。这得益于业务主管单位及各级行业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得益于理事会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广大会员单位的积极参与。回顾七年来的工作,在总结经验、发扬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协会工作还存在着不足,一是统一的行业信息平台还未建立;二是行业诚信体系建设需进一步加强;三是行业优秀成果评选、推荐机制未建立;四是地质灾害行业系列标准的推广应用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

二、下一步工作建议

       面对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新一届理事会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紧密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部署,自觉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部“两统一”核心职责。围绕自然资源部关于地质灾害防治三年行动、矿山生态修复、地质遗迹调查、地质文化村建设、国土空间规划计划实施等重大战略推进,在保障协会日常工作有序运行的基础上,重点开展以下重点工作。

(一)持续强化政治建设

       按照“全面从严治党”的总体要求,不断牢固协会秘书处首先是政治机关的思想意识,以强化协会党支部建设为抓手,切实做好协会政治建设。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充分用好业务培训会议,网站、微信群等平台,引导和教育会员单位和从业人员不断牢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确保行业沿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指引的方向健康发展。

       二是按照上级党委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部署,切实严格秘书处党支部“三会一课”等组织生活,不断强化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建设,把党支部建设成为保障协会各项工作顺利推进的政治核心。

       三是切实做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活动。按照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体要求,把开展主题教育同完成协会各项工作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会员单位持续推进行业健康发展。达到理论学习有收获、思想政治受洗礼、干事创业敢担当、为民服务解难题、清正廉洁作表率的目标。

       四是建立党支部指导员机制。协会在京的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副秘书长等兼职领导中的党员,积极参加秘书处党支部活动,坚持过双重组织生活。

(二)围绕政府中心工作,努力做好业务支撑

       继续秉持“服务第一”的理念,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新的要求,按照地质灾害灾害防治、应急和矿山生态修复等方面的工作部署,积极协助相关业务主管单位开展行业管理工作。

       一是参与并做好资质管理相关服务支撑工作,接受业务主管单位授权或委托,做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监理等资质管理相关事务性工作。

       二是配合业务主管部门开展地质灾害资质单位监管工作。建立行业信用信息管理平台,收集汇总会员单位信用信息,定期向政府部门推送,做为政府部门实施行业监管工作的依据。接受业务主管单位授权或委托,配合开展“两随机、一公开”检查工作。

       三是关注地质灾害防治、应急、矿山生态修复、地质公园矿山公园等方面的政府工作动态,根据相关政府部门工作进展,组织地质灾害防治、监测预警、矿山生态修复等方面的经验交流、工作推进会和培训等,解读相关政策文件,分享典型工作经验和先进理念,促进地质灾害防治、应急、矿山生态修复等方面的工作不断推进。

       四是推进地质灾害防治科普宣传。继续开展“4•22世界地球日”、“5•12防灾减灾日”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科普宣传活动。

(三)全面了解行业相关信息,努力构建行业信息中心

       充分应用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切实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应急,矿山生态修复、地质遗迹保护、地下水污染防治、草原森林等地质环境保护的行业动态跟踪、信息收集分析、综合研究与集成统计等,为政府部门履行行业管理职能,为会员单位积极参与相关行动及时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支撑。通过5-10年的努力,力争把协会建成高智囊机构和行业信息权威中心。

       建立全方位、多类型的信息库。通过积极参加各级政府相关活动、组织实地调研、网络信息的收集、与省级协会建立信息交流和共享机制等方式,全面跟踪、收集、分析整理、汇总集成以下信息。

       一是各级政府尤其是自然资源、应急、环保、水利等部委每年关于地质灾害防治、矿山生态修复、水污染防治等重大规划、年度计划信息,省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主管部门对中央部委相应工作规划、计划的落实推进情况等。

       二是除中央财政外,省级及以下政府财政每年对地质灾害防治、矿山生态修复等工作的投入情况;社会资金对地质灾害防治、矿山生态修复等工作的投入情况;全国每年对地质灾害防治、矿山生态修复的资金投入总额等。

       三是国内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矿山生态修复、绿色矿山建设等项目实施成功范例;国外地质灾害防治、矿山生态修复等领域新技术新方法。

       四是滑坡、泥石流、崩塌等突发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现行监测预警和治理的主流技术手段;地裂缝、地面沉降、地下水污染、草场退化、沙漠化等缓变性地质灾害监测中,现行监测预警和治理的主流技术手段以及相应的收费标准等。

       五是从事地质灾害防治、矿山生态修复等工作的单位基本情况、数量、地域上的分布状况、人员情况、经营情况和技术优势等。从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仪器设备研发和生产的单位的基本情况,各自仪器设备的功能和优缺点,市场售价以及市场占有率等。

       在建立上述信息数据库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各类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和综合研究,定期或不定期地编制信息动态,一方面提供给业务主管部门管理决策使用;一方面通过协会刊物、网络等媒体平台提供给会员单位参考。

(四)持续推进行业技术进步

        围绕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纲要,通过加强标准推广应用,深化教育培训和经验技术交流,引导会员单位在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地质调查和信息化等方面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加强科技创新,推进行业技术进步。

1.完善行业标准体系建设

       持续开展行业标准体系的健全完善,确保业务工作开展有规可依,为工程质量不断提升提供基础保障。一是继续加强标准宣传贯彻工作。对已发布的地质灾害行业系列标准组织开展多类型、多层次的贯标培训。联系各级行业管理部门、省级协会和会员单位,对标准进行广泛宣传、推广、应用,加快行业标准化建设。二是建立团体标准制修订管理机制。根据国家相关管理规定,制定协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建立行业标准规范动态更新机制,积极推广已发布团体标准参加良好行为评价,逐步向行标、国标进升。三是编制完成《地质灾害防治指南》。形成一套标准、一本工具书的标准体系。

2.进一步深化教育培训

       根据新时代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不断优化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系统性的设计培训课程,引导行业单位转型升级、拓展业务领域、提升人才素质。

      一是扎实做好常规业务培训,制定实施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监理等从业人员业务培训工作。二是积极开展新技术新方法培训,对接政府工作部署和会员单位转型需求,开展生态环境修复,地质灾害、矿山地质环境监测,遥感等新技术新方法培训,为会员单位转型发展做好支撑。三是拓展特色培训,深入了解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与实践、一带一路与沿边经济开发、绿色矿山与绿色防治、PPP模式与综合防治、清洁能源与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和大数据与遥感技术应用等具有行业指导性、前瞻性的课题,开展特色培训,拓展从业人员视野,转变观念。四是继续开展行业培训需求调研。坚持开拓创新,密切关注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新思路,有针对性的组织会员单位技术负责人座谈调研,了解会员单位人员结构、各层次技术人员的培训需求,不断创新培训内容和方式方法。

3.深入开展国内外经验、技术交流

       围绕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三年行动,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周边及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工作推进,充分发挥协会优势,挖掘成功典型范例,组织可复制可推广的治理新模式先进经验交流,助力政府相关工作顺利推进。围绕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三年行动监测预警仪器设备研发需求,充分利用会员单位专业技术交流平台,引导企业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与治理新技术新方法新仪器新设备的研发,努力促进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设备更新换代和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

(五)推进行业诚信体系建设

        一是加大诚信宣传教育力度,构建诚信自律的行业从业环境。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会以及协会网站,宣传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开展信用管理专业知识培训,使会员单位及时了解掌握信用管理知识,提高会员单位诚信意识和信用管理能力。贯彻落实《行业自律规范》不断促进从业单位和从业人员的自我约束意识外化于行、内化于心。

        二是完善地质灾害行业内部信息采集、共享机制,制定会员单位信用信息采集、管理、应用以及分类管理的标准,制定红黑名单产生规则、标准。多渠道收集从业单位信用信息,健全会员单位信用档案,行业信用信息通过协会网站、微信公众号在行业内通报,并定期向行业主管部门推送。

       三是了解掌握信用等级评价方面的政策,进一步完善行业信用等级评价办法和指标体系,适时开展会员单位信用等级评价工作。

(六)加强自身建设

       随着国家放管服工作的深入,社会组织的任务逐步加强。这次会员代表大会后,协会马上就要脱钩,协会要根据国家新形势和对地质灾害行业新要求,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工作能力,提升服务质量。

       一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根本遵循,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当前与长远结合,做好协会5-10年的发展规划。

       二是要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强化理念跟进和能力提升,进一步提升支持能力和服务水平,在第一届理事会打下的基础上,更上一步台阶。

       三是进一步优化秘书处机构,提升工作人员素质,把秘书处建成一支自觉履职尽责,主动担当作为,服务一流协会的精干机构。

       同志们,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对新时代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我们来说既是压力也是动力,我们要始终牢记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和崇高责任。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自然资源部党组的坚强领导下,在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会员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2020年10月21日


证书查询 |留言板| 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协会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66号世纪科贸大厦B座2层 电话:010-62119819

京ICP备12052178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702001900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从行业工作角度出发,所载信息部分来自相关媒体,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不妥,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