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中心 > 信息公开

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二届二次理事会工作报告

立足新时代 聚焦新需求 推动地灾防治与生态修复行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协会秘书处 发布时间 2021-04-29

立足新时代  聚焦新需求

推动地灾防治与生态修复行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二届二次理事会工作报告

侯金武

202141日宁波理事会通过)


各位理事,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

        2020年,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在自然资源部、民政部有关部门和中央国家机关行业协会商会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理事会带领广大会员单位和从业人员,主动服务西部大开发、长江大保护、京津冀协同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有力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冲击和影响下,顺利召开了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圆满完成了换届工作任务,并在推动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行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得到了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受到了广大会员和社会的普遍赞誉。在此,我代表理事会,向对协会工作给予悉心领导和有力指导的民政部、中央国家机关工委、自然资源部、应急管理部表示衷心的感谢!向理事会组成人员,向各理事单位、广大会员和秘书处全体同志,以及为协会发展提供重要支持的相关专家、各省级行业协会表示诚挚地感谢! 

       下面,我向理事会报告协会2020年主要工作,请予以审议。

一、2020年主要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2020年,是全面完成“十三五”计划、衔接“十四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迈向跨越式发展新阶段的关键之年。这一年,在自然资源部党组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积极努力下,相关部门通力合作,防灾减灾措施不断深入,新技术新装备新标准新机制逐步推广应用,地质灾害防治取得了显著成效。虽然2020年全国发生地质灾害与上年同期相比数量增加了26.6%,但造成死亡(失踪)人数却减少了32.5%,因灾死亡(失踪)人数列2002年以来的第二低位。2020年全国共成功预报地质灾害522起,涉及可能伤亡人员17491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10亿元。

       与此同时,全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取得了开创性进展,生态修复改变了由原来单一生产要素治理和单项修复工程实施,转变为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的保护修复;生态修复改变了由原来单一财政投入,转变为吸引社会资本投入、资金投入多元化的渠道,初步形成了生态修复的新格局。

       在这些工作中,协会坚持组织引导,投身防灾减灾,在建立标准体系,规范市场行为,促进行业自律,加强诚信体系,提高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和生态修复技术水平,维护会员单位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高指导推动行业转型升级实践的政治能力

       2020年6月28日和7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对防汛救灾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强调“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尽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后,协会把深入学习研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和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为立当前、谋长远的重要抓手。

       1.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和批示精神作为指导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在全国地质灾害防治新技术新装备新标准推广交流会上,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第三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作为主要内容,把“加强多领域多学科融合,提升防灾减灾能力”作为会议的主题,提出“十四五”时期,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加强地质灾害中高风险区域监测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尤其是要增加普适型地质灾害监测设备的研发与应用,提高防治工程的技术标准。要进一步加快构建“人防+技防”的防灾模式,以此减轻灾害风险、减少灾害损失,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在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上,自然资源部原副部长、协会第一届会长汪民同志就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谋划好“十四五”和今后一个时期协会发展新蓝图,推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高质量发展做了重要讲话和辅导。他强调,要牢记使命,始终不忘我们肩负的历史责任;要把握方向,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要业务为本,切实为广大会员单位做好服务;要从严管理,进一步加强秘书处能力建设。在开展的3次学术交流和6期培训班上,都以不同形式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自然资源部党组关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要求和部署。切实做到紧跟党中央步伐,时刻同党中央保持一致,确保协会正确的发展方向。

       2.充分发挥“头雁”效应,坚持党建示范引领推进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资源,也是经济资源”、“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治能力”的重要思想。

协会主要领导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关于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重要论述精神”等为主题,先后深入福建漳州、甘肃兰州、四川阿坝、山东威海、宁夏石嘴山、内蒙古呼伦贝尔、河北邢台、北京昌平等地质灾害防治和矿山环境整治现场,就地质灾害防治景观化设计、生态化治理,矿山环境生态修复运用绿色技术与手段,以及地质灾害防治与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土空间安全需求相结合等,深入开展专题调研和引领指导,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工作的内在动力和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和业务工作的深度融合。

       3.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协会秘书处党支部除开展组织生活会、民主党员评议、谈心谈话等活动外,还和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期刊编辑室党支部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并邀请上级党委主要负责人到会指导。在活动中,围绕党中央关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新形势新要求,秘书处三名同志就地质灾害标准规范和防治指南编制、诚信体系建设、信息化建设、学术交流与培训等工作及发展思路开展研讨交流;期刊编辑室三名同志就《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期刊进一步宣传展示地质灾害防治、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提出了设想。

       通过深入学习和交流研讨,大家一致认为,我国地质灾害防治面临的新形势,要求我们必须时刻牢记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始终聚焦地质灾害防治的核心需求,紧紧围绕“隐患点在哪里”、“什么时间可能发生”、“如何更为有效地防护治理”三大任务,对地质灾害治理要加强技术方法和材料设备创新,实施生态化修复,与保护、修复协同共进。要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坚持技术和方法创新,依靠科技进步、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和加快全行业转型升级。全面构建地质灾害防治“人防+技防”模式,协会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制定完善标准规范体系,编制群测群防培训教材,规范装备设备仪器研发、生产、安装和运行,更好的服务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更好的服务于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

(二)提高政治站位,严密疫情防控,为重点工作推进和正常运转提供坚实保障

       2020年,协会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和头等大事来抓,坚定不移地把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自然资源部的要求落到实处。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协会紧密围绕自然资源部关于地质灾害防治的中心任务,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工作方法、工作质量和能力水平等方面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1.夯实工作责任,确保疫情防控和重点工作两手抓、两不误。疫情发生后,协会马上成立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领导小组,秘书处制定了防控工作方案。在办公区域,严格执行内部环境消毒,科学佩戴口罩,通过QQ群、微信群普及防控知识,发布权威声音,及时报告健康状态,增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和决心。及时储备足够3个月消耗的防控物品,有效保护了职工健康。期间,协会组织召开的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地质灾害防治新技术新装备新标准交流大会、6期现场培训班,均成立疫情防控小组、制定专门防控方案,由专人为约4000名会议代表和学员发放疫情防控包,实现了“零感染”目标。与此同时,秘书处党支部积极组织开展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自愿捐款支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活动,共捐款1700元,为打赢疫情防控战献爱心。

       2.完成了协会换届选举任务,进一步明确了第二届理事会的目标方向。2020年10月21日,协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选举成立了由298名理事组成的第二届理事会、3名监事组成的监事会和50名常务理事组成的常务理事会。会上,自然资源部、应急管理部相关部门负责人分别介绍了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等相关情况。会议提出,协会将围绕自然资源部重点工作部署,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推进、行业管理、技术培训等支撑服务工作。根据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纲要,通过标准制修订和推广应用,推进行业技术进步。充分应用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建立全方位、多类型的行业信息集成平台,为推进地质灾害防治综合体系建设提供支持。

       3.顺利完成脱钩工作,明确把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协会的生存之本。在自然资源部的总体部署和组织下,根据中办、国办印发的《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总体方案》精神和要求,协会编制了脱钩实施方案并经自然资源部批准,于2020年3月开始全面推进这项工作,8月份提交了脱钩事项中除资产财务分离外的机构分离、职能分离、人员管理分离、党建和外事分离的报告。10月,按照《关于中国土地估价师与土地登记代理人协会等4家协会脱钩实施方案的批复》(联组办[2020]22号)的要求,脱钩工作基本完成。协会按照“脱钩不脱党的领导”、“脱钩不脱监管”、“脱钩不脱指导”、“脱钩不脱扶持”、“脱钩不脱服务”的“五不脱”原则,提出要确保党建工作全覆盖、无死角、无盲区,确保自然资源部业务指导和监管这种天然关系不偏废、不脱离,确保协会的正确发展方向。

(三)坚持人民至上、生命之上原则,支撑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卓有成效,服务行业领域能力显著增强

       2020年协会对接自然资源部地质勘查管理司、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应急管理部地震与地质灾害救援司,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的业务需求,在做好服务的同时也逐步理清了支撑服务工作的目标和任务,逐步找到了协会在政府管理——会员单位——行业领域之间充当的角色,对搭建好支撑服务平台有了新认识,支撑服务能力和成效显著增强。

       1.发挥政府主管部门和院士专家政策解读与技术引领作用,彰显国家级社会组织在行业领域的重要地位。协会围绕《地质灾害防治三年行动实施纲要》、地质灾害1:5万风险调查和风险评价、重点地区1:1万精细化调查、地质灾害防治新技术新方法应用、新型高效普适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设备、地质灾害资质管理变化、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技术等内容,邀请自然资源部地质勘查管理司领导,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中国地质大学等相关专家、进行政策解读和公益性培训。围绕“滑坡临滑预警研究”、“松散大变形研究”、“地质灾害星空地多源数据融合调查与预警应用研究”、“基于天-空-地一体化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早期识别与监测预警”等专题,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何满潮、彭建兵,首席科学家殷跃平、全国政协委员许强等知名专家,就如何将地质灾害机理研究应用于工程实践,突破深部地裂缝与地表黄土滑坡防控等技术难题,服务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和城市建设;运用遥感、地面测绘和地质勘查技术融合方式开展详细调查,加快推进普适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仪器的推广和智能化预警平台建设,实现乡村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向“专群结合”的转变等,以此破解“地质灾害隐患在哪里”、“什么时间可能发生”等难题。先后举办“5.12全国防灾减灾日”云服务公益活动、线上线下矿山生态修复、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工程实施等学术交流与培训11期,普惠业内单位500余家涉及学员10000多人次。

       2.建好“会员之家”,不断提升为广大会员服务的水平与能力。2020年完成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及图件编制规程(试行)》等8个团体标准发布试行,目前已完成80个团体标准的发布与审批。通过在协会官网发布标准规范电子版,开展贯标培训及向会员单位寄送纸质标准规范等多种形式推进标准的宣传和应用。完善了《团体标准管理办法》,用于规范协会团体标准的制修订工作。组织编制的《地质灾害防治指南》已完成初稿。

       为满足矿山生态修复和生态文明建设需求,以“两山论”为指导,针对适合于矿山生态修复的生态建设理论与技术方法,从矿山生态环境调查评估、规划设计、恢复修复、监测管控、产业模式等方面开展全方位的系统研究,启动了《“两山论”指导下的矿山生态修复理论与实践研究》研究课题,以期形成新型的矿山生态修复理论和技术体系,建立“两山论”指导下的矿山生态修复样板;完成了《矿山生态修复产业化研究》报告,形成了矿山生态修复划分模式,定义了生态修复产业化的本质、内涵,阐述了绿水青山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制定了生态修复产业植入的运用原则和对矿山生态修复项目的评价标准等。

       在协会网站设置了会员展示平台,开设了“装备之家”、“技术推广”和“典型案例”、“科普宣传”专栏,用于展示会员单位研发成果、新技术新方法、地灾防治与矿山生态修复典型案例、提升全民防灾减灾意识。目前,四个专栏已上线试运行。同时,2020年完成了协会网站的网页改版,加大了微信公众号的宣传力度,进一步提升了协会的知名度。

       继续推行“三个一”服务目标,全年向每个会员单位赠送每期一套2册《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会刊,赠送本年出版发行的团体标准一套,免去会员单位一人次的培训班培训费用。仅此一项,为每个会员单位节约经费支出千余元。

       2020年新入会单位41家,会员增长率约4%。截至2020年底,协会会员单位数量达到1079家,会费收取率达到84%。

        3.进一步加强秘书处建设,自身能力和水平得到稳步提升,为发挥行业引领作用提供保障。秘书处虽然只有20人左右,但时时刻刻没有忘记是一个以业务为主的协会。2020年在抓好党支部建设,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的同时,业务和管理知识学习也没有放松。先后组织开展5期员工培训,组织优化升级OA办公系统,规范工作流程,服务意识得到显著增强。

       通过学习,大家时刻关注上级主管部门重点工作与部署的意识明显提升。地质灾害防治有那些新举措、生态修复下一步工作重点在哪里,要在这些重点工作和部署中寻找协会工作的结合点,寻找服务的最佳支撑点。

       在与会员单位调研对接和服务当中,明显感到传统地勘单位地质力量雄厚、资料丰富,研发企业创新性强、机制灵活,科研院所具有综合能力、集成能力优势。但是,这些特点和优势却没有真正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特别是研发企业与地勘单位急需进行地质技术方面的融合,寻求最佳结合点。也就是说,地勘单位几十年形成的宝贵地质资料得不到共享和运用,研发企业创新发展中遇到的难题破解不了,这种现状在一些企业特别是技术装备研发企业非常普遍。对此,协会就上述问题在会员单位中开展了针对性的牵线搭桥、业务交流,使其相互融合、取长补短、形成合力。目前已有80多个会员单位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矿山环境综合治理、山水林田湖草等工程项目方面开展了合作。

       另外,秘书处人员敢打硬仗,团结协作的传统作风也得到提升和体现,无论是在北京举行的会员代表大会,在长沙召开的交流会议,还是举办的各类培训班,会议规模之大、人员之多、内容之丰富,影响之广泛,在协会历史上前所未有,在疫情影响下均取得了圆满成功,受到了社会和广大会员的一致好评。

        会员单位是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和生态修复工作的主体。2020年,广大会员单位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在支撑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滑坡崩塌普适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设备研发应用、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等方面取得了新突破。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全力做好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组织开展跨部门、跨单位监测预警试验攻坚多项急难险重任务,完成2512处、13603台设备安装,成功预警四川、陕西等15处滑坡,有效避免366人伤亡。处置西宁路面塌陷、金沙江滑坡堵江险情等20多起,并在开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研究、矿山生态修复技术方法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航测遥感集团有限公司积极履行央企责任,投身地质灾害防治事业,综合利用天、空、地多平台和多种技术手段加强对地质灾害风险区精细化识别,推动隐患点监测预警由传统的群测群防向“人防+技防”转变,从地质灾害早期识别、调查评估、监测预警、智能化信息系统建设等方面给出了全方位的地质灾害防治“煤航样板”。

        深圳市工勘岩土集团有限公司投入“天-空-地”一体化智能化监测预警系统研究,先后在广东,重庆,贵州,云南,西藏承接了一大批群专结合监测预警项目,应用推广普适型地质灾害监测设备2万余套,并成功上线地质云平台,进入国内地质灾害监测企业的第一梯队。浙江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在地质灾害防治风险管控、地质灾害勘察设计治理一体化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成为地质灾害防治新机制的成功典范。

        深圳市北斗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拥有天、空、地一体化位移变形监测的综合性高新技术企业,在服务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抢险重大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吉林总队采取提前介入及合作等方式开拓市场,开展两个山水林田湖草大项目,成果质量得到了地方政府的赞扬。四川华地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核心理念,严格控制工程施工对水体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成为九寨沟世界“双遗产”与环境保护核心区的典范。

        江苏绿岩生态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发明的《基于“类壤土”基质的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技术》,经过协会评估推荐,成功入选国家《绿色技术推广目录(2020年)》,是全国唯一一项矿山生态环境恢复绿色技术。安徽金联地矿科技有限公司在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不同的岩层特性条件下探索研发了独特的施工工艺,形成了以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为特色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综合解决方案与工程施工为主营业务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陕西地矿908环境地质有限公司、云南地质工程第二勘察院、北京国信华源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江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航天科工惯性技术有限公司等会员单位,在地勘单位与研发单位合作融合、“三位一体”综合立体监测、普适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研发、航天技术应用于地质灾害监测等方面取得了突破,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回顾2020年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不够深入、新理论学习运用不足,在统筹“两个大局”中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下,对社会组织如何适应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站位还不高,缺乏超前预判。二是完成脱钩工作任务后,在厘清行政机关与协会职能边界,改变单一行政化管理模式,构建政府综合监管和协会自治的新型治理模式,促进协会成为依法设立、自主办会、服务为本、治理规范、行为自律的社会组织方面,还需下很大的功夫落实。三是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行政管理和会员单位业务布局提供数据支撑方面,还有一定距离,尤其是满足会员单位快速、方便了解行业信息需求方面,尚需不懈努力。

二、十四五战略构想与2021年重点工作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开篇布局之年,是锚定航向、砥砺奋进之年。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高度的责任感筑牢疫情防控防线,锲而不舍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把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抓好抓实。紧紧围绕地质灾害防治、生态环境修复这个中心,准确把握“十四五”战略方向,精心谋划“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具有可执行性的目标任务和对策建议,为地质灾害防治和生态环境修复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支撑。

(一)十四五期间的发展战略构想

        “十四五”期间,是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包括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将迈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需求侧变革、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全行业向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创新发展的转型时期,大数据化、智能化、绿色化、信息化成为新发展趋势和方向,以5G、区块链技术和数字经济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重点,进入加速腾飞、日新月异的创新发展时期。在地质灾害工程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理念,将改变传统的工程治理和生态修复模式,更加深刻地影响能源资源开发利用、地质灾害综合防治、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的传统模式。无疑,地质灾害乃至整个地质勘查行业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更加迫切。

        1.总体要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密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部“两统一”核心职责,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行业进步。充分发挥协会资源优势和行业发展优势,坚持党建引领和创新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加强依法办会,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加强行业自律,规范行业行为。做好政府和行业会员之间的桥梁,加强与省级行业协会、不同行业协会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精心打造政府信赖、会员满意、社会上有形象的行业协会。

        2.目标任务。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到“十四五”末,建立行业团体标准动态更新机制。完成已发布80个标准规范的修订,完成新增50个标准规范的编制和发布;完成《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指南》的编撰与出版发行。经过实践应用、征求意见和修改完善,以《中国地质灾害防治指南》名称出版发行。开展社会组织科技奖评定工作。制定管理办法,构建评奖机制。按照地质灾害防治、美丽矿山建设两个类别开展评定工作;推动科技创新,推进成果交流。举办新技术、新机制、新标准、新装备、新模式推广交流或高层论坛20场(次)、举办培训班80期(次),在服务与融合新发展格局上有所作为,在总结提炼高质量发展新模式上有新成果;构建诚信体系,推动行业进步。实施行业信用信息管理办法,发布行业信用指标体系,开发完成信用信息数据库;建设大数据平台。建成集“行业信息、诚信体系、专家智库、典型案例、装备之家、红黑名单、行业年报”为一体的大数据支撑平台;编制《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年度报告》。以此为基础,逐步上升为《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年度报告》;加强秘书处自身建设。开展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和人才队伍知识化专业化建设,逐步形成专业合理、人岗相宜的队伍结构。

(二)2021年重点工作任务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围绕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新发展格局,紧扣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进行了战略部署,为我们研究编制“十四五”规划提供了依据和指导方针。五中全会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的重点任务,明确了发展重点和路径,特别是有关地质灾害防治、生态环境修复方面的重要表述,为我们研究编制“十四五”规划提供了基本遵循,规划编制要按照“顶层对标,底部抬高,目标适度,落实为要”的思路做好顶层设计。希望各理事单位、省级行业协会和相关专家,发挥专业特长,积极参与配合,鼎力相助,为高质量高标准完成好编制工作提供支持。

       1.坚定不移地以党的建设统领各项工作。按照中央国家机关行业协会商会党委的总体要求制定党建工作计划,大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力度,开展“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学习教育。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原则,强化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抓好2020年度4轮审计反馈意见整改工作,开展不合理资金支出治理和“过紧日子”形势教育活动。

       2.完成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更名。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对地质灾害防治、生态环境修复等方面的新要求,结合协会《章程》增加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及生态修复职能,以及协会自身业务范围调整、广大会员单位面临和承担的新任务等,经过充分调研论证,拟申请“协会”更名为“中国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协会”。目前,已完成自然资源部两个业务指导部门的意见征求,尽快完成规定程序申报工作。

       3.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科学技术奖”评选工作。在学习科技部有关社会力量设立科技奖制度、自然资源部科技奖励制度和其他社会团体科技奖励办法的基础上,编制完成了《地质灾害防治行业科学技术奖实施办法(试行)》,提出了奖励原则、目的意义、奖项设置及评选标准、申报程序等内容。拟设立地质灾害防治科技奖、美丽矿山奖。经过科技部批复备案后,争取在今年底前启动申报工作。

       4.组建专家指导委员会和新一届专家委员会。在昨天晚上举行的常务理事会上,通过了关于设立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的提案。下一步将分别组建地质灾害、生态修复、技术装备三个专家委员会,制定专家管理办法,明确专家构成,专家权利、诚信管理等规则。同时,将推进领军会员企业建设,按照“发挥优势,抱团取暖、互补短板“的思路,构建地质灾害绿色生态安全保障产业发展联盟和地质灾害防治技术产业创新战略联盟,为推进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5.召开协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学术论坛。按照新任务和新形势要求,拟定在上半年召开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除通过协会更名、章程修改、理事构成、入会退会等事项外,将举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中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环境修复学术论坛,邀请国家有关部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相关专家,邀请黄河流域上、中、下游相关单位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研讨和交流。

       6.牵头组织地质灾害防治职业技能竞赛活动。为加快产业队伍建设改革,提升地质灾害防治能力与水平,拟与全国总工会相关部门、自然资源部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技术指导中心等单位联合,依托各级地质灾害主管部门、地质勘查单位,组织开展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地质灾害防治职业技能大赛活动,展示防灾减灾一线人员的技术水平,弘扬防灾减灾行业的敬业奉献精神。

       7.举办地质灾害防治和生态修复新成果交流会。围绕自然资源部关于地质灾害风险管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矿山生态环境修复、国土空间规划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等内容,围绕提升地质灾害五个能力建设,围绕生态修复重大工程实施,组织开展地质灾害、生态环境修复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式交流推进会,举行新装备、新标准、新成果展示活动。

       8.开展教育培训和宣传交流活动。结合行业发展态势,瞄准学科发展前沿,邀请相关知名专家,组织开展4期学术交流、20期培训活动。做好资质申报咨询引导,完善系统中会员单位资质档案信息。充分发挥典型案例、技术推广、协会会刊和重点专题等网络板块推广宣传作用,继续开展赠送会刊、当年发布标准规范、每个会员单位免费培训1人次的“三个一”服务活动。

       9.构建行业信息中心,推进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开展行业自律与诚信建设活动,建立会员单位“黑名红单”制度,打造健康有序的行业环境。探索应用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矿山生态修复、应急等行业动态跟踪、信息收集分析、综合研究与集成统计等,为会员单位积极参与相关活动提供信息支撑。

       10.完成团体标准规范编制和修编任务。开展地质灾害普适性监测预警技术、监测预警仪器检测中心建设、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地质灾害仪器装备、生态环境修复和地质灾害防治预算定额等18个标准的编制与修编工作。完成《地质灾害防治指南》编制及出版,完成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培训教材》编制,加强对基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指导与培训。

       在完成好重点任务的同时,将切实加强秘书处自身能力建设,提升服务水平。最近,对秘书处部门设置以及职能进行了调整,将原来的7个部门调整为5个部门,将会员管理部更名为会员服务部,新成立信息中心,秘书处将建设和维护好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的运行,为宣传行业成果、会员单位业绩发挥作用。将不定期深入行业领域和会员单位开展调研活动,掌握行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统筹行业发展需求和建议,助力会员单位转型升级。

       各位理事,3月15日自然资源部印发了《关于做好2021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在总结全国“十三五”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验教训基础上,研判了地质灾害发生发展趋势,认真谋划了2021年年度重点任务。《通知》还特别强调,浙江要进一步深化风险管控试点,扩大试点区域;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甘肃要按照自然资源部统一安排,选择重点地区开展“隐患点+风险区双控”试点,为全面推广地质灾害风险管控探索技术路径,积累管理经验。

       所以,我们这次会议选择在浙江省宁波市召开也具有特殊意义,下午还专门安排了这方面的技术交流,希望大家利用这次机会认真学习。

       同志们,2021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开局之年,将迎来建党100周年。我们要进一步牢固积极主动服务西部大开发、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原则,落实各项责任,细化工作部署,不断提升为地质灾害防治、生态环境修复工作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有效化解重大地质灾害风险,为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2021年4月1日

证书查询 |留言板| 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协会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66号世纪科贸大厦B座2层 电话:010-62119819

京ICP备12052178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702001900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从行业工作角度出发,所载信息部分来自相关媒体,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不妥,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