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织密筑牢 地质灾害防治“安全网”——聚焦“巡、测、整、让”
地质灾害突发性隐蔽性强,破坏性大,其防治是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内容。湖北被大别山、幕阜山、武陵山、秦巴山环抱,地灾防治难度大、任务重。
5月1日入汛以来,我省多地出现局地强降雨天气,地质灾害发生风险增大。3.3万余名网格员、群测群防员和300余名技术人员持续驻守一线,运用好“巡、测、整、让”四字诀,针对人员密集区、山区交通沿线、旅游景区、农村房前屋后等重点区域加密排查。对排查发现存在险情的隐患点建立台账,实施“一点一策”清单化管理。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采访了省自然资源厅地灾应急中心相关专家,进行详细解读。
保康县城关镇枣子树岭不稳定斜坡地带进行施工防护。
3.3万名网格员日夜“巡”查排查 湖北是全国地灾防治重点省份,三峡库区、鄂西山区是全国地灾防治重点区。全省已查明地灾隐患点1.66万处,分布在全省14个市州、92个县、801个乡镇、5642个村。 防灾巡查责任到人。全省“四位一体”网格化管理划分1495个区域、123个单元、27300个网格,3.3万名网格员常态化对1.66万处隐患点和重要风险区开展巡排查工作,实现了专人盯防,落实了两表(地质灾害基本情况表、防灾预案表)、一牌(警示牌),对受威胁群众发放两卡(防灾工作明白卡、防灾避险工作明白卡),明确了隐患点预警信号、撤离路线、避险安置点,实时对相关信息进行动态更新。 重要时点排查隐患。严格落实“汛期三查”(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和“雨期三查”(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工作制度,通过“五查五看”(查房前屋后,看是否有裂缝;查山林田块,看是否有塌陷;查牲畜家禽,看是否有异常反应;查山体前沿,看河水是否浑浊;查天气预报,看是否有暴雨出现)提前研判处置,看牢管好地质灾害隐患点。 重点区域严控风险。针对已知隐患点和农村房前屋后、山区交通沿线、旅游景区、在建工程等高风险区开展隐患排查专项行动,督促相关单位落实防治责任,对排查出的隐患明确整改措施、时限和责任人。通过全民动员强化网格化管理,对重点区域、重点部位、重点时段开展不间断巡查排查,对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隐患点,做到险情不解除、人员不回迁。 今年三四月份,我省鹤峰“3·30”高桥村滑坡避险和神农架“4·15”龙口村泥石流避险2起成功避险案例被纳入全国典型得到推广。 2.2万台专业设备24小时监“测”预警 地灾防治要耳聪目明,知道灾害可能在哪里,何时会发生。 2023年成功预报31起地质灾害,紧急撤离受威胁群众、避免伤亡313人,多起由专业监测设备成功预报。 全省运用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专业监测预警等“点面结合”防灾模式,分析研判地质灾害发展趋势,及时有效预警预报。 技术支撑全覆盖。充分发挥全省自然资源系统技术优势,落实汛期专家团队驻守制度,组织610名地质专家分片驻守14个市州,做到技术支撑全覆盖。强降雨期间,邀请8名院士、12名部级专家,深入三峡库区等重点区域,为地质灾害防治把脉问诊。 会商研判常态化。坚持“日报告、周会商、月评估、季分析、年总结”工作机制,组织专家会同气象、地质等部门及时开展多时段、多层级会商研判。2023年,加密制作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信息191期,直达基层网格员和群测群防员。5月27日自然资源部推广的今年我省鹤峰、神农架2起典型避险案例,都是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后,网格员按照《湖北省地质灾害防范规程》落实预警响应措施,巡查发现险情,及时撤离群众,实现成功避险。 监测预警自动化。利用全省2.2万余台自动化监测仪器,盯死看牢6701处监测点细微变化,弥补“人防”在开展夜间防灾和山高坡陡地段难以巡查的短板,发挥了“技防”事半功倍的作用。2023年10月6日,竹山县华家湾地表位移专业监测设备及时捕捉到变形迹象,网格员收到预警信息迅速响应,及时安排撤离2户4人,3小时后发生滑坡,避免了人员伤亡。 14452处隐患得到综合“整”治 十堰市郧阳区城关镇金岗村有一处20多年的老滑坡点,威胁近千村民生命财产安全。为彻底解除该滑坡体险情,当地用89根“钉子”固定山体,每根“钉子”26米长,直径2.5米粗,“每4米一根,全部打入基岩”。 “滑坡沉降治理好了,下雨时心里不再担心了。”郧西县涧池乡上营村地灾隐患点,2019年11月巡查时发现变形,雨水浸泡后出现大量裂缝,涉及村民100多人,当地立即开始治理。2021年基本治理完毕。记者看到,沉降裂缝外坡打入25根抗滑桩,阻止山体沉降变形,并在裂缝中注入水泥浆,防止雨水渗入。 “对排查出的地灾隐患,及时组织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会商研判,分步骤进行综合整治”,省自然资源厅主要负责同志强调。 坚持边查边治、查治结合,应治尽治、能治快治的原则,对调查发现的风险高、险情紧迫、治理措施相对简单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采取投入少、工期短、见效快的工程治理措施,组织排危除险,消除人民群众身边的小灾大害。去年9月份开展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以来,14452处隐患得到综合整治。 结合生态功能区人口转移、工程建设和乡村振兴等政策,对不宜采用工程措施治理和受地质灾害威胁严重的居民点,尊重群众意愿,推进地质灾害避险搬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重点针对地质条件复杂区、工程活动区和人口聚集区等重点区域,依据轻重缓急,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实施治理工程,科学设计防范措施,统筹实施三峡库区和丹江口库区地质灾害防治专项工程,确保“一江清水东流、一库净水北送”。 发现风险及时转移“避”让 5月18日至20日,十堰市迎来一轮较强降雨过程,降雨主要集中在竹溪县、房县、郧西县等局部地区。5月21日下午1时左右,竹溪县丰溪镇洞宾口村村民陶禄晓发现房屋后侧山体有零星碎石崩落,遂将此情况电话报告给村文书石德平,石德平第一时间到场核实发现该处山体存在地灾风险,随即将此情况报告丰溪镇人民政府和丰溪镇国土所。 接报后,竹溪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地灾股股长骆飞迅速带领省水文队地质专家赶赴现场开展调查。经实地踏勘,发现该处山体上分布有多处松动的危岩体,崩落风险极大。 5月21日下午6时许,竹溪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会同丰溪镇政府对危险区范围内的5户15人进行了转移安置。 5月22日上午8时许,该山体上部约1.2立方米的石块发生崩落,致使村民陶福华、李顺成2户民房受损严重,其中一石块冲入陶福华家2楼卧室,砸毁窗户,石块滚落至屋内,家具损坏严重,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7万元。因受威胁人员已提前转移,实现成功避险,避免伤亡2户8人。 “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我省在汛期、梅雨期、“七下八上”“华西秋雨”“冰冻雨雪”等关键时期召开全省视频调度会,针对性部署调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值守和信息报送等制度,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机制,及时启动“临灾叫应”机制,遇地质灾害灾(险)情,按“八个应转尽转”要求第一时间协助撤离。2023年,及时启动地质灾害防御Ⅲ级响应3次、Ⅳ级响应9次,全省系统上下同频,确保防灾减灾“最后一公里”落到实处。 让群众知道地灾来了怎么跑。利用“4·22”地球日、“5·12”防灾减灾日、“6·25”全国土地日等主题纪念日,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多层级宣传教育,普及地质灾害预防、辨别、避险、自救等知识,推进防灾宣传“进企业、进农村、进家庭、进学校、进党校、进公共场所”。利用抖音、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开展多种形式宣传,不断提升群众防灾避灾能力。 “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宜昌市夷陵区邓村乡袁家坪村十二组滑坡发生前,2名60岁老人不愿撤离,工作人员按规定实施强制撤离,避免了人员伤亡悲剧。我省积极开展“屋场式”“院落式”“敲锣行动”等演练培训,发放防灾、避险明白卡,细化“转移谁、谁组织、何时转、转到哪、怎么管”等避险方案。2023年,全省开展演练培训2123余次,直接参与人员10万人次。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协会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66号世纪科贸大厦B座2层 电话:010-62119819
京ICP备12052178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702001900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从行业工作角度出发,所载信息部分来自相关媒体,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不妥,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