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克拉玛依的生态逆袭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发布时间 2024-10-29

  克拉玛依,在维吾尔语中是“黑油”的意思。因油而生的克拉玛依市,是世界上唯一以石油命名的城市。

  克拉玛依地处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距离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仅15公里,四周全是戈壁荒漠。著名词曲作家吕远1958年创作的《克拉玛依之歌》,描述了克拉玛依建设之初严酷的自然环境:“茫茫的戈壁像无边的火海”“没有草没有水,连鸟儿也不飞”……

  60多年过去,克拉玛依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石油石化基地和新疆重点建设的新型工业化城市。而经过几代人的治理,克拉玛依的生态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23年,重度和极重度荒漠化土地占全市国土面积的比例从近100%降到了11.56%;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4%,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15平方米,实现了“推窗见绿、出门见景”;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42天,水质达标率为100%……昔日风沙肆虐、不适合人类居住的荒凉戈壁,逐渐蜕变为天蓝水清地绿的宜居之城,克拉玛依创造了人类改造生存环境的奇迹。

  从“干渴之城”到碧水穿城

  水是生命的源泉。人可以数天无食,但不能一天无水。

  电影《上甘岭》中,志愿军战士们在坑道里忍受干渴的镜头,曾让无数观众泪目:由于补给线被敌人的炮火封锁,后方的水很难运进坑道,渴极了的战士们只能趴在坑壁上舔那一块块湿润的岩石……

  对于干渴,克拉玛依这座戈壁上的城市,也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

  1955年10月29日,一股强劲的工业油流从黑油山1号井喷涌而出,向世界宣告了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的诞生。1958年5月29日,随着克拉玛依油田进入全面开发阶段,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克拉玛依市。

  然而,大自然的神奇伟力让准噶尔盆地富集油气资源,却没有赋予它人类宜居的自然条件——典型的温带大陆性荒漠气候,让这片土地极度干旱缺水。克拉玛依气象部门的一份资料显示:当地年平均降水量不足130毫米,蒸发量却在3500毫米以上。

  创业初期,无论是石油开采还是职工生活都急需用水。由于克拉玛依所处的区域没有水资源,到周边地区找水、引水,就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

  1956年从喀什调到克拉玛依参加找水的孟马尔老人,经常向身边的人讲述自己刚报到时的难忘经历:“1956年10月24日,天快黑下来的时候,我拎着铺盖卷从车上跳下来,看到眼前的景象便傻眼了,戈壁滩上到处是帐篷和草棚子,一间房也没有……接我的同志带我到食堂吃饭,每人一个馍、一勺菜和一茶缸水。我一仰脖子就把水喝光了,起身想找食堂师傅再要一点,接我的同志见状,赶紧将我拉住,把自己的水递给我说,喝我的吧,就当给你接风了。我一听愣住了,从来只听说喝酒接风的,哪有用水接风的?后来,听这位同志介绍油田缺水的情况,以及大伙儿惜水如命的故事后,我才意识到自己肩负的使命有多重……”

  孟马尔的经历,只是当年克拉玛依人的一个缩影。由于缺水严重,当时的人们每天分到的生活用水极其有限。有的工人焦渴难耐,就在嘴里含截牙膏,甚至喝含有硫化氢的污水。

  原新疆石油管理局供水公司副经理曹兆才告诉记者,克拉玛依的发展史既是一部找油的历史,也是一部找水的历史。从最初靠骆驼和汽车到40公里外的苇塘取水,到后来争取国家立项从400多公里外的地方调水,克拉玛依人历尽艰辛,奋斗了40多年。在这段漫长而艰苦的岁月里,为了多拉回一车水、多开辟一条水源、多修建一座水库,先后有20来人牺牲在找水、引水的路上。

  1997年春天,新疆有史以来最大的水利工程——克拉玛依引水工程破土动工。这项工程建成后,每年将送来数亿立方米清水,彻底解决克拉玛依的用水难题。2000年8月,经过3万多名建设者3年多的艰苦奋战,这项浩大的工程终于竣工。

  2000年8月8日,克拉玛依引水工程通水仪式隆重举行。当河水带着雪山和莽原的气息从九龙潭飞泻而下,沿着8.5公里长的人工河道,如潮涌般穿过克拉玛依中心城区时,整座城都沸腾了,水流声、锣鼓声、乐曲声和人群的欢呼声汇成一片,响彻云霄。

  曹兆才说,通水那天,参与工程建设的人几乎都掉了眼泪……人们透过晶莹的泪光,看到了一个绿色的克拉玛依。

  从“不毛之地”到园林城市

  很多年以来,石油城就是人们对克拉玛依的主要印象。

  但鲜有人知道,这也是一座国家园林城市。到2023年,克拉玛依已建成城市绿地13万亩,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4%——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养活这么多树木和花草,其艰辛程度不亚于当初在戈壁滩上建起这座城市。

  60多年前,来自全国10多个省份的转业军人、石油工作者和大中专毕业生响应国家号召,陆续成建制、成批次、大规模地来到克拉玛依,发出“安下心、扎下根、不出油、不死心”的铿锵誓言,用青春和热血浇灌这片希望的土地。

  作为第一代克拉玛依人,他们感受最深的是戈壁滩上的满目荒凉。准噶尔盆地夏天酷热,冬天极冷,一年到头风沙漫天。钻井工人们露宿野外,有时候夜里狂风突然袭来,帐篷被掀翻,被子也被刮得老远……

  “要是周边有一片树林该多好,不仅可以挡风沙,夏天累了的时候,还能坐在树荫下歇一会儿。”当时,几乎每个来到克拉玛依的石油人脑子里都冒出过这样的念头。

  然而,人们很快发现,在土壤贫瘠、遍地砂砾的戈壁滩,“养活一棵树比养一个孩子还要难”。在城市主干道的两旁,人们尝试着用有限的生活污水种树,但成活率不高,常常是冬天刚栽上树苗,到了春天又不得不拔掉。侥幸存活下来的,也是“四成枝条带绿,六成枝条干枯”……

  资料显示,1979年,克拉玛依的城市绿化覆盖率只有1%。

  困难阻挡不了克拉玛依人对绿色的渴望。为了改善环境,原采油二厂厂长、现年92岁的王延明从1985年退休起,就一门心思种树。他动员职工家属组成绿化队,想方设法植绿护绿,用了将近10年时间,愣是把光秃秃的厂区栽满了树,并把垃圾场改造成了百亩果园。

  王延明的事迹感动了无数克拉玛依人。在他的示范带领下,不少居民自掏腰包,买来树苗种在自家院子里,各单位也想方设法种树养花。油田还将污水处理厂的“中水”,专门供给绿化部门种树。就这样,一点点、一片片的绿开始不断出现在这座城市的各个角落。1999年,克拉玛依的城市绿化覆盖率提高到了21.6%。

  克拉玛依真正驶入生态改良的快车道,是在2000年引水工程竣工以后。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全面部署推进绿化建设:

  2000年至2005年,69个居民小区全部完成升级改造,新增绿地100多万平方米。

  2001年,中心城区东南部启动造林减排工程,经过多年建设,完成造林8.5万亩,300多万棵乔木遮天蔽日,在城市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之间筑起了一道绿色屏障。

  2012年至2022年,实施“大绿化”工程,累计有2635家单位、41.44万人次参加义务植树,完成绿化面积9.5万亩,超过建市以来至2011年绿化面积的总和。

  2022年,在已有22个综合性公园的基础上,新建成55个“口袋公园”,实现了“300米见绿、500米见园”。

  ……

  经过不懈努力,克拉玛依形成了以公园绿地、居住区绿地为核心的城市内部园林景观,以国道、省道、高速公路防护林等通道绿化为重点的城市周边防护林体系,以荒漠植被恢复和重建为主的城市外围生态安全屏障。

  “像其他城市一样,生活在绿荫清流的环境中”,曾是老一代克拉玛依人梦寐以求的愿望。如今,这个愿望变成了现实!

  从“油气资源重要贡献者”到“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60多年来,克拉玛依将宝贵的油气资源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全国各地,为破浪前行的中国经济巨轮提供了持久的动力。

  截至目前,克拉玛依油田已累计生产原油4.5亿吨,约占全国陆上原油总产量的6.5%,如果装进载重60吨的油罐车,连起来可以绕地球赤道2.2圈。

  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克拉玛依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积极探索具有西北干旱地区以及矿业城市特色的生态改良模式,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亮点一:首开城市外围荒漠化治理先河。

  在与荒漠化博弈了半个多世纪后,克拉玛依人清醒地认识到,不筑牢外围生态防线,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就无从谈起。经过精心酝酿,2017年6月,《克拉玛依市中部区域荒漠戈壁生态建设规划》发布实施。这项雄心勃勃的规划,将克拉玛依中心城区和白碱滩区外围940平方公里的荒漠化土地纳入治理范围,力争用人工干预、围栏封育、退牧还林等方式持续增加灌草面积,遏制荒漠化蔓延趋势,并为野生动物繁衍生息提供自然条件。实施7年来,规划区已累计种植红柳、梭梭、骆驼刺等荒漠植被18.5万亩,成为鹅喉羚、盘羊、波斑鸨、狐狸等野生动物的乐园,“环城市外围生态圈”正在加快形成。

  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原党组书记牟振江表示,新疆是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最大的省份。克拉玛依率先开展城市外围荒漠化治理,在全疆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

  亮点二:含油污泥防控走在全国前列。

  含油污泥是石油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副产品,含有重金属等大量有害物质。2018年以来,克拉玛依油田加快推进含油污泥减控工作:一是“消存量”,将分散在各个采油区的历史遗留含油污泥收集起来、暂时存放,削减了现场环境风险。在此基础上,建成年处置能力达188万吨的全国最大的含油污泥处理厂,并开展攻坚行动,于2020年10月全面完成588万吨历史遗留含油污泥的处置任务。二是“减增量”,组织研发大规模含油污泥处置工艺,实现了新产生含油污泥“动态清零”。

  2021年至2022年,克拉玛依油田含油污泥污染防治科技成果先后获得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亮点三: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成效明显。

  “十三五”以来,克拉玛依累计投资5.46亿元,完成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16905亩。其中,因多年取土形成采坑、汇集大量生活污水的古海区域,被改造成水质清澈、水草丰茂的生态湿地,吸引了大量候鸟停留或栖息,其中不乏黑鹳、白头硬尾鸭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因采矿导致地表千疮百孔的金龙湖区域,被改造成拥有2700亩湖面的生态公园,成了市民户外休闲的好去处。

  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克拉玛依的城市影响力不断提升:

  自2011年起,克拉玛依连续4次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并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等荣誉称号。

  2023年10月,克拉玛依入选国家第七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名单,成为新疆唯一获此殊荣的地级市。

  今年6月8日,克拉玛依等12座城市作为我国不同地域的代表,受邀参加在福建厦门举行的全国海洋宣传日主场活动,并联合发出《学习运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厦门实践”经验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倡议。

  作为参会代表,克拉玛依市自然资源局党委书记张俊表示,虽然已经取得不小的成绩,但是对于自然条件较差、生态环境脆弱的克拉玛依而言,生态文明建设永远在路上。未来,克拉玛依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学习运用“厦门实践”经验,继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奋力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篇章。

证书查询 |留言板| 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协会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66号世纪科贸大厦B座2层 电话:010-62119819

京ICP备12052178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702001900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从行业工作角度出发,所载信息部分来自相关媒体,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不妥,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