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中心 > 媒体之声

地灾防治,走进有章可循新时代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 作者:范宏喜 发布时间 2013-12-05

   

11月26日~27日,以动员部署地质灾害防治行业标准规范编制,重点培训标准规范编制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全国地质灾害防治系列标准规范编制培训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标志着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有规范、有标准、有制度、有要求”的科学管理体系已经开始搭建。按计划,未来3年,要完成涉及十大类146项标准规范的编制发布和组织实施工作。

  会后,记者就我国地质灾害防治系列标准规范的编制背景、总体思路、任务目标、单位选择、预期成果等内容,走访了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司长关凤峻和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秘书长田大佑。

  1 地灾“压顶”亟待制度建设

  《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抓紧修订地灾调查评价、危险性评估与风险区划、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的规范标准,完善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监理、评估等技术要求和规程。

  “我国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危害大,约27万处隐患点分布在重大工程区、400多个城镇和上万个村庄,直接威胁和影响人口约8000多万,防治任务十分艰巨。”说起我国复杂严峻的地质灾害防治形势,关凤峻的语气颇显沉重。

  近年来,国务院先后发布了《地质灾害防治条例》、《重大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和《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实施了《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二五”规划》、《全国地面沉降防治规划(2011-2020年)》,确立了一系列地质灾害防治制度;国土资源部也制定出台了一些包括资质管理、调查评估、排查巡查、群测群防、专业监测、应急调查等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政策措施。“尽管我国地灾防治的制度框架已经搭建,但要想让这些法规规章制度和政策措施落到实处,还必须制定与其相配套相适应的标准规范,对相关要求标准必须进行明确和细化,为各级地灾防治管理部门提供依据和参照,确保管理政策和措施落到实处。”

  关凤峻介绍说,国土资源部很早便关注并逐步加强地灾防治管理工作。特别是2000年以来,在认真总结三峡库区等重点地区地灾防治工作的基础上,先后组织编制出台了《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规范》等行业规范。但总体来看,地灾防治行业的标准规范与防治工作发展的需求相比还显得严重滞后,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地灾防治标准规范体系;现行标准的类型和数量还远远不能满足地灾防治工程和行业发展的需要;已有行业标准的实施效果有待提高,适应性和可操作性还不强。

  “因此,《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抓紧修订地灾调查评价、危险性评估与风险区划、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的规范标准,完善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监理、评估等技术要求和规程。要完成《决定》提出的任务,就要求我们要充分调动并统一组织我国地灾防治全行业的专业技术力量,抓紧开展标准规范的编制工作。” 关凤峻表示。

  2 行业健康发展需要“规矩”

  完善的地灾标准规范体系,有利于防治技术成果转化、推广,是保证防治工程质量、提升行业防治科技水平的重要手段。

  国家和民众的需求背后,是巨大的地质灾害防治市场。

  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全国各级财政在地灾防治方面的资金投入超过了200亿元。目前,全国共有近4000余家地灾防治行业资质单位,10万多名专业人员在从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地灾防治工程涉及面广、专业性强,如何根据防治工程的技术特点和防灾减灾要求,加快制定完善的技术要求、实施细则、规范标准等,为工程治理和防治单位生产经营提供依据,使防治工程效益最大化,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是当前十分紧迫和必要的工作。”

  关凤峻告诉记者,目前,我国地灾防治行业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行业监管能力较弱,从业人员接受教育培训不足,未建立防治技术人员准入和退出机制,部分防治工程前期立项论证地质依据不足,行业整体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等,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了我国地灾防治行业的健康发展,影响着防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要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建立完善的标准规范体系,使工程项目立项、工程措施安排、技术人员要求、经费测算预算等有充分的依据,以推动行业行为更加规范、防治水平和工程质量进一步提高。”关凤峻强调。

  此外,完善的地灾标准规范体系,有利于防治技术成果转化、推广,是保证防治工程质量、提升行业防治科技水平的重要手段。“所以,在开展标准规范编制中,还要加强对地灾危险性评估和工程治理勘查、设计、施工、监理等理论研究,改进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工程治理技术,试验适宜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手段,研发应用一批先进工程治理设计软件。这必将大大提升防灾减灾的科技水平。”
3 三年编制修订标准146

  包含综合管理、防治技术、定额造价等类别,涉及调查评价、监测预警、工程治理、信息系统等多个专业内容,涉及勘查、设计、施工、监理、验收等环节。

  20128月,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成立之后,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就将地灾防治行业标准规范的编制工作任务委托给了协会,并作为该协会今后一个时期内的重点工作。

  记者从协会获得的《地质灾害防治行业标准体系编制修订工作计划》显示,这次地灾防治行业标准规范的编制主要是顺应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管理的需求,按照系统设计、突出重点、急用先行、分头研制、集中研讨、发文试行的程序,最终形成一批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

  “力争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制定发布试行以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勘查、设计、施工、监理、监测、应急支撑、收费标准、信息系统及综合类为主体,完善系统的地质灾害防治行业标准规范体系,基本满足地质环境管理、地质灾害管理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发展的需要。”地灾协会秘书长田大佑表示。

  此次编制修订的146项标准规范,包含综合管理、防治技术、定额造价等类别,涉及调查评价、监测预警、工程治理、信息系统等多个专业内容,涉及勘查、设计、施工、监理、验收等环节,内容广、环节多,十分复杂。因此,既要对编制原则、基本术语、章节篇幅、理论方法等要素作统一协调,避免矛盾、重复、交叉等问题;又要增强不同标准规范间、标准规范内部间的整体性和一致性,并要做好标准规范与有关法规制度、国标、行标的衔接。

  对于标准规范体系的编制任务和具体工作,田大佑说,今年主要是建立标准规范体系框架,制定工作计划和组织实施方案,编制单位遴选、培训和签订协议,编写标准规范编制大纲等。从2014年至2016年,每年发布试行一批标准规范。

  田大佑告诉记者,地质灾害防治系列标准编制修订工作主要分为6个阶段:地质灾害防治系列标准编制修订方案的前期论证阶段、发布阶段、编制单位遴选阶段、项目实施阶段、项目验收阶段和发布公告、出版及宣传阶段。“今年主要开展系列标准编制修订方案、目录、指南论证、编制单位遴选、培训、标准任务书审查,修订编制宣传培训和实施效果评估;2014年和2015年,主要完成年度地质灾害防治系列标准编制修订项目和地质灾害防治系列标准的公告、出版与宣传。”

  4 200余家单位携手编制“行标”

  10家牵头组织单位、77家主编单位和125家参编单位已经确定,正在按照《地质灾害防治系列标准规范修订工作方案》循序推进。

  编制修订标准规范种类多、工作量大、时间紧,选择合理的编制单位是地灾标准规范体系建立的关键。对此,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专门制定了编制单位选择方案。

  据田大佑介绍,方案主要包含了3个方面内容:

  一是按地质灾害种类划分,将一个灾种的相关标准组合在一起,选择地质灾害典型地区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为牵头单位,相关技术单位协作的方式进行标准规范的编制,这样既方便各编制单位的沟通,提高标准规范编制质量,又可以减少沟通协调环节,提高了标准规范编制的效率。二是直接指定编制单位。有的标准内容和某些单位的业务关联度比较密切,或者是某些单位在某些标准规范的研制方面更权威更专业,受到业界的公认,在这种情况下可不用按灾种组合在一起进行编制,直接将这个标准规范编制修订任务委托给编制单位。三是对于不能按灾种组合又不能指定编制单位的标准规范,通过遴选方式,按照申请程序确定编制单位。

  从201211月开始,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联合有关单位通过多种形式,历时半年提出了《地质灾害防治系列标准规范修订工作方案》的征求意见稿,并邀请有关行业单位申领编制任务,最终明确了10家牵头组织单位、77家主编单位和125家参编单位,确定了综合、调查评价、勘查、设计、施工、监理、监测预警、应急、收费标准、信息系统标准规范编制修订任务的分工和工作流程。

  不久前,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还组成了第一届专家委员会,聘请了396名专家。他们将与现有的协会顾问一同,在标准规范编制的全过程中充分发挥决策参谋和咨询作用。对此,关凤峻建议,标准规范起草时要依靠专家指导把关,碰到难点、疑点问题时要依靠专家研讨裁决,最后还要依靠专家来审核验收标准规范的质量,某些标准规范甚至需要专家亲自上阵。

  5 突出科学性、系统性和先进性

  地灾防治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确保防治方法、防治措施、防治材料的准确、合理和有效,是编制标准规范的第一要务。

  那么,如何在标准规范编制工作突出标准规范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先进性?

  关凤峻指出,标准规范推行的防治技术方法应有充分的理论依据,符合地质、结构、材料、生态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具备扎实的实践基础。标准规范选用的基本设备、材料、工法等,应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满足易得、经济、实用的要求。要合理把握工作进度,区分轻重缓急,优先制定推行一批行业最急需的标准规范,对于标准规范中出现疑难复杂的问题,要进一步开展研讨和研究,对于不成熟的标准规范可以暂缓编制。

  他强调,标准规范对新技术、新方法使用的引领功能,是推动行业防治技术进步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确保标准规范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有效的重要手段。所以,编制单位要深入调查研究、总结梳理、沟通交流、咨询论证,把握行业技术最新动态和新技术新方法,确保标准规范的先进性。

  此外,在三峡库区、汶川地震灾区等全国地灾防治重点地区,近几年来国家投入了大量的防治资金,完成了大量的防治工程,防治管理工作相当到位,取得了很好的防灾效果,涌现出一批优秀的防治技术单位,要将这些地区的好经验、好做法都充分吸收到标准规范当中。

  “地灾防治行业标准规范编制工作是一项十分艰巨、繁重的任务,是对整个地灾防治行业队伍的技术大练兵、大总结、大检验、大考验,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立即行动起来,以饱满的热情圆满完成标准规范的编制任务,为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作出新贡献。”关凤峻一再强调。

证书查询 |留言板| 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协会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66号世纪科贸大厦B座2层 电话:010-62119819

京ICP备12052178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702001900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从行业工作角度出发,所载信息部分来自相关媒体,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不妥,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