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先进事迹
为民,彰显在地质灾害防治中――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先进事迹
在国土资源部机关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手机24小时常开,昼夜轮流在办公室值班,对天气预报尤其下雨特别敏感;他们的办公室经常彻夜通明,每个人办公室都备着行囊,随时准备奔赴基层一线;经常是极少几个人留守值班,其他人奔波辗转在深山峡谷之间;很少看见开全体大会,却常见三五人聚在一起神情严肃商讨着什么… …这就是地质环境司,承担着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这项最为急难险重的任务!多年来,他们经受住了各种艰难困苦的考验,成长为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良、作风过硬的队伍,一支靠得住、顶得上、能打硬仗的队伍。他们用辛勤而富有成效的工作,谱写了一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赞歌,展示了“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优秀的答卷!
重任如山,他们忠诚以待
2012年汛期的一天夜里,司长关凤峻带病值班。半夜12点多,他从应急办回到办公室,蜷在沙发上准备睡一会儿。凌晨2点多,一阵急促的铃声将他惊醒,值班员报告:云南保山突发山体滑坡!他爬起来就往应急办跑,9月的夜风已略有凉意,吹在大汗淋漓的身上,顿时让他后背发凉。顾不上这些,他迅速进入工作状态,一直忙到早晨6点多。中间,他只吞了两片感冒药。
此情此景,环境司的同志们早已司空见惯。每个汛期,这样的场景都不知要重演多少次。
要知道,在我国分布有近30万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时刻威胁着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几乎每一天,应急值班室都会接到来自不同地区的灾情、险情信息。
这意味着,他们的身心常年处于高负荷状态。但他们虽苦犹荣。“每一次电话铃声响起,都可能意味着一群鲜活的生命在呼救啊!”应急处处长胡杰一席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他和同事们如山的责任感,彰显了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
生死考验,他们坦然相对
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害现场组织开展抢险救灾,是环境司成员的必修课。
应急抢险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但却随时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在抢险救灾中,司长关凤峻乘坐的直升机差点撞到山崖上。副司长柳源乘坐的汽车差几秒就被巨石砸中或被泥石流推进江中,而他只是轻描淡写地说:“这种事经常碰到。”
真的不怕吗?真的没有心痛吗?真的没有为难吗?怎么会没有呢?他们也是普通人啊。亲人病逝,家人住院,孩子升学……家家有本难念的经。遭逢大事,亲人们经常说“你去吧,有我呢”,而他们,却只能把痛楚和歉意埋在心底。
在一次泥石流救灾现场,柳源连日奔波,身体已极度疲惫。当父亲病危的消息传来时,他扛不住了,强撑着返回老家后就倒下了。在病房中,父亲躺在这头,他躺在那头;他的心,一半牵挂着父亲,一半惦记着救灾现场。两天后,部里来电话询问他能否即刻赶回北京接受新任务时,他的心再次饱受煎熬,一边是正在抢救的父亲,一边是还在遭受灾害隐患威胁的灾区群众,一向做事果断的他犹豫了,在病床上辗转反侧……
父子连心,短暂苏醒的父亲觉察到儿子的情绪,艰难地睁开眼睛对他说:“儿啊,如果单位有事要你回去,你就抓紧回吧,我扛得住。”他拔掉输液的针头,强忍泪水,跪在父亲的病床前,重重地磕了三个头,默默地拖着虚弱的身体立即赶回北京。没想到,这一走,就成了和父亲的永别——当他还在返回北京的飞机上时,父亲离开了人世。
他们的无私奉献,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全国地灾普查顺利结束,645个重点县完成高精度调查,1万多个重大隐患完成勘查,2千多处大型隐患得到工程治理,29万多处隐患点全部纳入专业监测和群测群防。近100万人搬迁避开地灾危害。上百个集镇、数十个县城彻底摆脱了地灾威胁。地灾高发的三峡库区连续12年没有因地灾造成人员伤亡。汶川、玉树、芦山等地震灾区,西南山区及西北黄土高原区等地灾易发区,防治工作取得新的进展。近十年来,全国共成功预报和避让地灾15000多起,挽救了53万人的生命。
殚精竭虑,他们谋划长远
今年入汛以来,我国南方多地出现特大暴雨和大暴雨,导致地质灾害多发、频发,给群众生命财产造成极大威胁。由于积极应对,提早防范,没有发生群死群伤的重大事件,因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死亡和失踪人数为近十年同期最低。
这只是侥幸与巧合吗?当然不是。
在我国这样一个地质灾害点多面广的国家,面对复杂性、隐蔽性、突发性极强的地质灾害,如何全面查清灾害隐患?如何构建科学高效的防灾体系?如何做到对灾害的及时准确预报?如何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防治工作?如何才能避免灾害造成群死群伤?这些一直是压在环境司每个人身上和心头的千斤重担。地灾防治根本的目的是不死人、少死人,这是全司憋足劲努力奋斗的目标。为此,他们坚持把地灾防治作为“生命任务”来完成。在设计法律制度,制定政策措施,部署年度工作等各个方面,每个环节,都紧紧围绕“以人为本”,千方百计减少因灾造成人员伤亡。
多年来,他们积极探索,努力把地灾防治摆上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从实施《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到出台《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他们持续推动建立科学有效的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防治和应急处置四大体系。与此同时,他们还千方百计促进制度的落实,推动体系的建设。
针对地灾威胁的群体主要在山村,他们联合相关部门大力开展“万村培训”,让防治知识进千家入万户。
针对日常防范工作主要在基层,他们先后组织开展地灾防治“十有县”建设和乡镇地灾防治“五到位”工作,成功促进了全国2000多个县在防治机构、经费、制度、措施等的从无到有。
针对各地应急力量十分薄弱,机构、人员空白的情况,他们推进行政管理、事业支撑、应急处置、专家咨询和中介服务“五条线”建设,全国20个省、161个市、990个县设立了地灾应急管理机构,26个省、171个市、420个县建立了应急技术指导机构,31个省、323个市、1880个县建立了预警预报体系,形成了有3000余人的专家队伍,组织起近30万人的群测群防员队伍。
针对基层干部群众临灾自救互救能力弱的实际,他们强力推进应急演练。
针对防治资金投入严重短缺,他们一边千方百计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地灾防治,一边想尽办法推动各级财政加大投入,近几年全国各级财政投入的经费从每年数十亿上升到200亿以上。
民心汇聚,他们实至名归
他们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了党和人民的高度信任与肯定,也得到国际同行的赞赏。环境司会议室的墙上,挂满了奖状、锦旗,柜子里放着数不清的证书、奖杯。全国各地的群众用这种朴素的方式,向他们表达感谢和敬意。
2009年以来,他们10多次受到中央领导批示表扬。温家宝总理批示表扬他们工作做得好,很有成绩。李克强总理批示表扬工作主动,应予肯定。2012年被评为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连续3届被评为部先进党支部,连续5次被评为先进集体。5位同志荣记三等功,1人荣获中华环保奖,1人获2011绿色中国年度焦点人物奖,1人荣获中央国家机关工委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和全国抗震救灾模范,1人获2010年度全国防汛抗旱先进个人,更有多人被评为先进个人、优秀党员和党务工作者。
今年6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三届世界滑坡论坛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学部前主任伊德·沃尔冈夫认为,中国在全人类的地质灾害应对与防灾减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已成为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榜样,中国的防灾减灾经验值得推广。
民能安居乐业,国无重灾之忧,是环境司每个人的美好心愿。我们相信,他们将以无尚的忠诚、无畏的勇气、无穷的智慧和无私的奉献,继续推动中国地灾防治迈上新的高度,实现这样的心愿,为祖国的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协会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66号世纪科贸大厦B座2层 电话:010-62119819
京ICP备12052178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702001900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从行业工作角度出发,所载信息部分来自相关媒体,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不妥,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