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调查服务岩溶区生态修复和脱贫攻坚
全球岩溶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广泛分布于130多个国家。我国有1/3的国土面积为岩溶地区。岩溶区地貌景观奇特秀美,优质而丰富的岩溶水资源和碳酸盐岩油气资源赋予岩溶区高潜力的经济价值。然而,因其特殊的地质条件,岩溶区极其容易诱发石漠化、岩溶干旱、海水入侵、地下水污染等突出的环境问题和岩溶塌陷及洼地内涝等地质灾害。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的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助力岩溶区生态文明建设和脱贫攻坚。
积极主动,服务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
桂林以“山清、水秀、洞奇、石美”著称,被誉为中国南方岩溶“皇冠上的那颗钻石”。2018年2月,国务院同意桂林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以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为主题,重点对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等问题开展技术创新。岩溶所积极参与示范区建设方案的编制和论证,得到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科技部的充分认可。岩溶所与桂林市政府签订《岩溶景观资源保护与利用创新平台建设合作框架协议》和《共建桂林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全面参与桂林示范区建设。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建设被列为示范区第一号工程。2018年10月,岩溶所举办支撑桂林市可持续发展地质调查研讨会,赠送桂林市地质调查相关成果图集。2019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同意安排4个相关地调项目、科技部下达国家重点研发专项“漓江流域景观资源可持续发展重大技术研究”,支持桂林示范区建设。目前,各项目进展顺利,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桂林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提供了科学技术保障。
2012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贵阳市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规划。到2020年,贵阳将建成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岩溶所积极推进,与贵阳市人民政府合作,联合开展贵阳市多要素、多门类自然资源综合地质调查,服务贵阳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建设,力争今年签署协议和完成部署方案。
发挥特长,助力岩溶区脱贫攻坚
被称为“地球癌症”的石漠化是我国西南岩溶地区最为严重的生态问题之一。贫困和生态恶化的双重压力已成为制约岩溶石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2001年以来,岩溶所在国家和省部级科技项目、地质调查项目共同支持下,联合20多家科研院所和高校,在西南石漠化区实施了120多个石漠化生态修复项目,总投入约2亿元,在石漠化生态修复基础理论、技术研发、产业示范等诸多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及与模式配套的关键技术体系。这些模式在300多个县推广,带动近千万人减贫开发。2019年,岩溶所组织开展南方石漠化重点区综合地质调查、监测、评价与岩溶生态修复研究,并就典型石漠化类型区开展治理示范,支撑服务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保护修复。
开展岩溶地下水调查,解决岩溶区缺水问题。通过典型岩溶流域1∶5万水文地质调查,探测岩溶地下河400多条,建立了岩溶地下水“调查-探测-评价”技术方法体系,查明15个典型岩溶流域48个图幅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圈定富水块段600多处,建立了岩溶地下水富水模式和有效开发利用模式,成井107眼,直接解决了岩溶石山严重缺水地区20万人饮用水困难。论证地下河等水源地200处,为300万人提供了饮用水源保障。寻找优质地下水源,建立岩溶水文地质调查扶贫新模式。在湖南新田县发现大型富锶矿泉水田,面积176.7平方千米,允许开采量725.55立方米/年;引进亚洲资源控股有限公司,投资2亿元,建设年产5万吨富锶天然矿泉水,预计今年竣工投产,年产值可达3.6亿元,实现利税4000万元。组织实施珠江流域水文地质调查工程,积极推进乌蒙山区找水扶贫和西南地区岩溶塌陷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目前,已在四川昭觉县成功解决了困扰多年的缺水问题;同时,推广火龙果种植,开展生态产业试点,取得较好的效果,为实现“地质调查+”助力昭觉县精准脱贫打下坚实基础。
调查、评价岩溶景观,指导科学开发利用岩溶景观资源。岩溶所组织调查评价627处岩溶地质遗迹和3000多处具有开发价值的岩溶洞穴,揭示岩溶景观形成的地质机制。技术支持广西桂林、重庆武隆、重庆南川金佛山等3处世界自然遗产和广西乐业-凤山、贵州织金洞等2处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均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和命名;正在主持贵州兴义、湖南湘西世界地质公园的调查申报工作,已经通过国家评审并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成功组织了汉中天坑群国际科考工作,在洞穴内首次发现东方剑齿象化石,为天坑群的成因演化提供了新的科学证据。2019年,岩溶所组织西南岩溶区地质遗迹调查项目组,目前正在建设广西首个地质文化村,编制广西自然资源图集。
持续发力,支撑岩溶区生态修复和脱贫攻坚
岩溶所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开展石漠化区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修复和整体保护示范研究,实施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工程,全面提升石漠化区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有效支撑自然资源管护、生态保护修复及国土空间规划管理;推进与贵州省多要素岩溶地质综合调查,编制岩溶地质部署实施方案,服务贵阳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建设;加强岩溶重点地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和风险评估,拓展“地质调查+”特色扶贫模式,持续发挥专业优势,积极推进乌蒙山区找水扶贫工作;组织实施西南地区岩溶景观资源调查评价,推进地质文化村建设;国际标准化组织岩溶技术委员会组织制定岩溶领域的通用基础标准,调查、评价技术标准,岩溶资源持续开发、环境保护修复以及防灾减灾技术标准,促进全球岩溶区生态环境保护,为全球岩溶区消除贫困和防灾减灾、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岩溶地质方案;推动实施“全球岩溶动力系统资源环境效应”国际大科学计划,牵头组织开展全球岩溶生态地质调查研究,构建岩溶关键带国际对比监测网络和全球岩溶生态系统理论,支撑全球岩溶区自然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岩溶地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作用,针对岩溶区重大资源、环境问题和地球系统科学问题,开展长期、系统的定位观测,获取原始资料和基础数据,为促进岩溶资源持续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永续保护、服务岩溶区生态文明建设和脱贫攻坚提供技术支撑。
(作者为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所长)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协会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66号世纪科贸大厦B座2层 电话:010-62119819
京ICP备12052178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702001900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从行业工作角度出发,所载信息部分来自相关媒体,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不妥,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