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中心 > 媒体之声

山东威海华夏城矿山生态修复案例—— 多资本融合 多元化发展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发布时间 2020-11-11

开栏的话: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的要求,自然资源部陆续出台了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政策文件。不久前,自然资源部印发了《社会资本参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案例(第一批)》(以下简称《案例》),本报特开设专栏,陆续刊登,供各地学习借鉴。

山东省威海市华夏城景区位于里口山脉南端的龙山区域。20世纪70年代末,龙山区域成为建筑石材集中开采区,先后入驻了 26 家企业,经过30年左右的开采,区域内矿坑多达44个,被毁山体 3767亩,森林植被损毁、粉尘和噪声污染、水土流失、地质灾害等问题突出,导致周边村民无法进行正常的生产生活,区域自然生态系统退化和受损严重。2003年开始,威海市采取“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多资本融合” 的模式,对龙山区域开展生态修复治理,由民营企业威海市华夏集团先后投资51.6亿元,持续开展矿坑生态修复和旅游景区建设。

主要做法: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开展生态修复

一方面,威海市委、市政府确立了“生态威海”发展战略,把关停龙山区域采石场和修复矿坑摆在突出位置,将采矿区调整规划为文化旅游区,同时引入有修复意愿的威海市华夏集团为修复治理主体。华夏集团先后投入2400余万元用于获得中心矿区的经营权、采矿企业的搬迁补偿和地上附着物补助等,并租赁了周边村集体荒山荒地2586亩。随着生态修复不断推进,华夏集团将生态修复与文旅产业、富民兴业相结合,通过市场公开竞争方式取得了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为后续生态管护和区域开发奠定了基础。

另一方面,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开展矿坑生态修复。根据山体受损情况,该项目以达到最佳生态恢复效果为原则,通过土方回填、修建隧道、 拦堤筑坝、涵养水源、栽植树木等实施方式,分类开展受损山体综合治理和矿坑生态修复。针对威海市降水较少、矿坑断面高等实际情况,华夏集团采用“拉土回填”方式填埋矿坑、修复受损山体;针对部分山体被双面开采,山体破损极其严重、难以修复的情况,通过修建隧道、隧道上方覆土绿化、恢复植被的方式进行修复;对于开采最为严重的矿坑,通过拦堤筑坝、黄泥包底的工艺储蓄水源,共修筑了 35个大小塘坝,经天然蓄水、自然渗漏后形成水系,为区内主要水源。

同时,利用修复后的自然生态系统和地形地势,威海市打造不同形态的文化旅游产品,促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依托长210米、宽171米的矿坑,创新打造360度旋转行走式的室外演艺节目。依据山势建设了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的生态文明展馆,采用高科技手段,将观展与体验相结合,集中展现华夏城生态修复过程和成效。

运作模式:科学规划,推动多元化产业发展

威海市于2010年批准了华夏城片区控规方案,同时经市政府协调相关部门,将龙山核心区域内的1670亩国有林场租赁给华夏集团使用。通过市场公开竞争方式,华夏集团取得了223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其中150 亩用于建设海洋馆、展馆等景区设施,73亩用于建设相关配套酒店。

优良的生态环境,促进了周边服务业的良性发展,吸引了大批酒店、商超等项目,并形成了特色街区,华夏城片区成了威海市人流、物流、资金流活跃板块。截至2019 年底,华夏城累计接待游客近2000万人次,门票收入是主要的收益来源。

随着生态环境的显著改善和华夏城的建成开放,周边区域的土地逐渐增值,住宅用地的市场交易价格从2011年至2019年有较大幅度提升,实现了生态产品价值的外溢。另外,在威海市政府支持下,华夏集团对周边5个村实施了旧村改造,1200余户村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

成效与启示:生态修复带来富民兴业

华夏城矿山生态修复项目恢复了区域内的自然生态系统,增加了生态产品供给。截至2019年,恢复被毁山体近4000亩,栽种各类树木1189万株,龙区山域植被覆盖率由65%提高到97%,修复了水系、栖息地,提高了动植物的多样性,为周边15万居民和威海市民提供了高质量生态产品。随后,生态旅游的发展带动了其他产业发展,促进了生态就业。经过十几年的努力,龙山区域的矿坑废墟转变为生态良好的华夏城,共吸纳周边居民1000余人就业,人均年收入约4万元;带动了周边区域酒店、餐饮和零售业等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新增酒店客房4170间、餐饮店铺2000家,带动创业就业1万余人;周边13 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4.8%。

华夏城项目探索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富民兴业相结合, 整体谋划、系统实施,形成了因矿山修复后生态环境改善而带动社会资本投资、因华夏城建成而带动周边区域的土地增值、因盘活土地利用而带动产业发展、因产业发展而带动生态就业的良性循环,最终实现了生态、经济和社会的综合效益,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证书查询 |留言板| 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协会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66号世纪科贸大厦B座2层 电话:010-62119819

京ICP备12052178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702001900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从行业工作角度出发,所载信息部分来自相关媒体,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不妥,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