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协会2022年理事会工作报告
积极担当 主动作为 努力开创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行业新局面
积极担当 主动作为
努力开创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行业新局面
(中国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协会会长 侯金武)
(2022年4月8日理事会通过)
各位理事,同志们,大家好!
今天,我们以视频形式召开协会2022年度理事会。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领悟《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提高做好地质灾害防治,肩负起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的历史使命的政治站位。总结协会2021年度主要工作,研究部署2022年度工作。下面,我向理事会报告2021年度主要工作进展以及2022年度主要工作安排,请予以审议。
一、2021年主要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办成了一系列大事要事,战胜了一系列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新的重大成就。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召开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制定第三个历史决议,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
2021年,协会在自然资源部、民政部有关部门、中央和国家机关行业协会商会党委的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引导会员单位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会员单位克服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冲击和影响,按照自然资源、应急管理、生态环境等部委的相关工作部署,承担完成了大量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得到了相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
(一)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努力践行习近平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和生态文明思想的自觉性不断增强
去年2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通知》后,会员单位按照所在党委、党支部的党史学习教育活动要求和实施方案,以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为契机,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和生态修复工作,作为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有力抓手,在地质灾害隐患早期识别、风险点排查、应急救灾、汛期巡查等工作中不畏艰险,最大限度地保护灾区群众生命和财产,以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
协会秘书处根据中央和国家机关行业协会商会党委的工作安排,及时制定学习计划,全面落实“三会一课”,建立了“百年党史每日学”廊道,制作百年党史学习教育文化墙板,为全员编制《党史学习资料》,开设 “百年党史好好学”课堂。组织党员和职工前往北京西山国家森林公园无名英雄广场缅怀无名烈士。参观中央和国家机关,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永远跟党走 ”书画摄影展、“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新时代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成就巡礼展”。与承德市华北地质勘查局五一四地质大队开展“践行生态文明思想、助力绿水青山建设、弘扬塞罕坝精神、推动高质量发展”主题党建共建活动。对于协会秘书处工作人员是以80年代以后出生青年群体来说,通过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的开展,在秘书处营造出了“学党史、知党情、感党恩、跟党走”的浓厚氛围,极大地激发干部职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立足岗位、多做贡献的巨大热情。
(二)牢记初心,勇于担当,及时为各级政府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施提供技术支撑和有效服务
2021年由于北方地区降雨量剧增、极端降雨多地频发等因素叠加,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极为繁重。据《2021年全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工作情况》显示,去年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4772起,造成80人死亡、11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32亿元。2021年,全国共成功预报地质灾害905起,涉及可能伤亡人员25528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13.5亿元。与2020年同期相比,地质灾害发生数量、造成的死亡失踪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分别减少39.1%、34.5%和36.3%。与前五年同期平均值相比,地质灾害发生数量、造成的死亡失踪人数分别减少30.3%和63.2%。
成绩来自不易,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有各级政府的正确领导,更有广大会员单位以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政治自觉,以及坚持把人民生命财产放在首位的浓厚情怀。面对复杂形势,广大从业人员凭借精湛的专业技术,准确聚焦地质灾害防治的关键领域、关键问题、关键环节和重点地区、重点隐患和重点时段,为各级政府及时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解决了诸多科学难题。
重庆、四川、贵州、甘肃、陕西等省(市、区)的会员单位,充分利用基于星载平台、航空平台、地面平台的天-空-地一体化多源立体观测体系,采用多方法、分层次、多尺度综合遥感调查,积极开展高、中易发区地质灾害隐患早期识别和地面验证,不同程度地解决了“地质灾害隐患发现不够”,即“隐患点在哪里”的难题问题。
河北、青海、广西、广东、福建、浙江、云南、湖南、湖北、江西、新疆、西藏等省(区、市)的会员单位,结合《地质灾害防治三年行动实施纲要》和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承担完成了大量新一轮区域性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和人口聚集或风险较大的重点区域1:1万大比例尺高精度调查评价及风险区划工作,对推进地质灾害防治由“隐患点防控”逐步向“隐患点+风险区双控”转变,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基础支撑。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按照“部署合理、安装科学、发挥实效”的要求,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情况,克服重重困难,精心组织,采用央地协同联动模式,与去年主汛期前及时高效完成17省、1100余个县市、2.2万余处地质灾害群专结合监测点建设工作。为推进“人防技防并重,提高“什么时候发生”的预警能力”难题的解决作出了重大贡献。
四川省华地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甘肃省地质环境监测院等绝大多数会员单位,派出大量专业技术人员,长期驻守在地质灾害多发频发易发的县(区、市),有力支撑了关于自然资源部关于“进一步落实群测群防体系,加强群测群防员遴选、补齐、培训和激励,落实专业队伍驻守制度”等措施的落地。有效支撑了基层防灾减灾体系和能力建设。
2021年10月2-3日,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中台镇降雨量达到140多毫米。驻守在灵台县汛期应急值守的技术支撑的我协会理事单位,甘肃省科学院地质自然灾害防治研究所的技术人员,针对群策群防员21时30分排查时发现的东庄社地面出现裂缝、房屋发出异响的情况,立即开展滑坡发展趋势研判,滑坡危险区的圈定,并协助村民按照之前演练过的流程,及时组织危险区内的居民紧急疏散撤离。从第一条预警信息发出,到883名群众全部撤到安全地带,只用了短短15分钟。22时10分左右,部分山体出现剧烈滑动,约300万立方米滑坡体冲向村庄,造成18栋房屋倒塌,涉及居民317人。得益于重要的专业技术支撑,应急处置十分及时,应急措施十分得当,成功避免了人员伤亡。
2021年7月17日至23日,河南省遭遇历史罕见特大暴雨,发生严重洪涝灾害。河南省自然资源监测院面对灾情,全院干部职工服从大局,履职尽责,全力提供次生地质灾害防治的技术保障。院领导在岗带班,全体人员24小时值守。地质灾害红色预警期间,每日8时、14时、18时制作信息快报。先后制作地质灾害红色、橙色和黄色预警信息128份,预警分析报告5份,及时上报省防指、部应急办等决策机构。通过传真、短信、微信、网站、公众号等方式,向自然资源部门、技术支撑单位和群测群防员,累计推送地质灾害预警信息40余万条,为全省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提供了科学引导。受到各级政府好评。
陕西地矿集团下辖的会员单位,充分发挥地勘单位专业技术优势,发挥功能性技术型国企作用,全力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技术支撑服务,全面深度融入陕西省地质灾害防治体系,组建成立陕西省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排查队,陕西省安全生产委员会、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将其纳入陕西省第一批省级专业应急救援队伍,成为陕西省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力量。2021年陕西省遭遇了60年一遇的强降雨,引发一系列暴雨洪灾及地质灾害,集团所属多个慧眼单位第一时间赶往灾区,连续奋战在第一线全力支撑防汛抢险。常务理事单位陕西地矿908环境地质有限公司(延安支队),2021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工人先锋号”荣誉。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所属中基发展建设公司、中国五洲设计集团所属中兵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会员单位,近几年,积极参与北京绿水青山建设工作。先后承担完成了北京丰台、房山、延庆、门头沟等地多个地质灾害治理和生态修复项目。针对高陡边坡、大面积灰岩裸露治理难题,采用柔性防护挂网、喷播和滴灌等技术综合治理,植被和树木成活率达到95%以上,树立了样板工程。冶金地质总局中基发展建设公司,采用数字化、智能化监测技术和装备,开展完成了冬奥会张家口主体工程的全天候位移、沉降监测,为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圆满举办做出了重要贡献。
广大会员单位在支撑雄安新区、雅下工程、川藏铁路等国家重大战略工程实施中,也正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主力军作用。
协会秘书处在支撑自然资源部地质勘查管理司地质灾害资质管理、地质灾害成功避险十大典型案例评选、地质灾害防治丛书编制等方面,开展了大量服务工作,得到了好评。
(三)以协会更名为契机,奋力推进行业生态修复工作迈上新台阶,持续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提供有效服务
鉴于近几年绝大多数会员单位由以往以地质灾害防治为主,逐步向矿产生态修复、国土综合整治、以及山水林田湖草综合修复拓展的新情况,在协会2020年换届之际,协会产生了更名的动意,并将其列为2021年度重点工作之一奋力推进。根据民政部关于协会更名的有关规定,协会2021年4月在浙江宁波召开的第二届理事会二次会议上,通过了《关于协会更名为中国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协会》的建议提案。
7月在西安组织召开了临时会员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协会更名为“中国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协会”》提案的会员代表大会的表决,同时,通过了关于《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章程》修改报告,表决通过了更名获批后的《中国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协会章程》。
8月取得了自然资源部人事司等相关司局同意我会更名的批复函件。在开展完成上述工作的同时,秘书处在前期大量材料的准备,以及《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名称变更登记申请书》的编制、提交、修改完善等方面付出了辛勤劳动。得益于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等相关部委的大力支持,得益于协会有关领导的密切沟通和不懈协调,民政部于2022年1月4日以民社登【2021】20号,向我会下达了“民政部关于准予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更名为中国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协会的行政许可决定书”。我会更名的成功获批,标志着行业发展进入更新更高的阶段。
在推进协会更名工作的同时,为支撑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推进,2021年,协会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交流研讨作为重点之一,精心组织。4月份,邀请黄河流域省(区)政府相关部门、科研生产单位,召开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了解相关省(区)工作推进程度和会员单位的需求。
7月,在西安召开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地质灾害防治”学术交流会,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长安大学黄河科学研究院院长彭建兵教授,做了题为《黄河流域地质地貌过程与灾害风险》的报告;邀请自然资源部高咨中心、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华盛水文地质勘查有限公司、黄河流域青海、宁夏、山西等省(区)地勘科研部门的12位专家学者,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分别就“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矿山生态修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思考”、“陕西矿山生态修复新机制新成效”、“黄河中游煤炭基地保水采煤”、“黄河流域地质灾害调查与绿色发展”、“黄河流域地下水资源与水环境”、“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黄河西岸地质环境治理”、“煤矿区采空水对流域污染机理及治理模式”、“黄河流域(山东段)地质灾害与生态环境治理”、“为绿色矿山做好全过程的技术支撑与服务”等做了深度技术交流。由于受河南“7.20”暴雨影响,交流会议采用线下+线上方式同步进行。据统计,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近3000余人在线听取了学术交流。
目前,会员单位以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自觉性日益剧增,主动积极服务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新格局初步形成,不仅逐步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而且在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综合修复技术创新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陕西省韩城市英山采石场位于黄河西岸、韩城市西部,由于历史上长期不规范和不科学开采,造成基岩大面积裸露,形成了高度大,角度陡的岩质边坡,传统的喷播复绿技术难以适用。常务理事单位中国地质矿业有限公司,结合项目地质和植被条件,创新出高边坡“植生洞”生态复绿技术。该技术采用岩壁成孔,攀爬植物和营养土设置在孔穴内,营养土和攀爬植物能够与边坡结合牢固,不易掉落,有效解决了边坡坡度较大,传统喷播混合干料与边坡结合不牢固,遇到暴风雨或者其他恶劣条件时,混合干料会脱落的问题。通过该项目的实施,消除了项目区地质灾害隐患,恢复了生态环境,将百余亩的矿业活动压占、破坏土地恢复为景观林地。形成了一套在西北干旱少雨山区岩质高陡边坡生态修复和矿山环境治理的经验做法,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常务理事单位黑龙江省生态地质调查院,在国家第三批试点之一的“小兴安岭--三江平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实施中,与国家环境科学研究院合作,承担了该项目绩效目标完成情况的总体评估工作,并独立承担了鹤岗市、伊春市的山水林田湖草试点项目的全过程验收具体实施与技术咨询工作。近日,受双鸭山市、哈尔滨市、牡丹江市政府委托,承担了三地市向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申报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的可研与设计编制工作。每个示范工程将集中修复废弃矿山面积超过10平方公里,投资预算超过5亿元,为地方破解矿山生态修复历史欠账多、现实矛盾多、资金投入不足等瓶颈提供强有力支持。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水文局华盛水文地质勘查有限公司,近2年实施了多项流域水生态治理项目。从污染流域的实际出发,采取“一地一策”的最适应当地的治理方案,为流域水污染、生态修复做出了有益探索。在贵州凯里市鱼洞河流域治理中,面对污染机理复杂、地下通道难查、施工治理难度大的三大问题,提出“源头控制+关键通道封堵”的治理思路,采用“隔、堵、截、排”主要措施,即:隔断采空区补给源,封堵关键通道,泉水近端污染口帷幕注浆,矿井水水位过高时抽出排水,创造性地将煤矿防治水领域成熟的治理技术,应用于煤矿酸性废水污染治理中,取得了显著的治理效果,得到了当地政府和百姓的交口称赞。
在滏阳河流域治理中,面对河水水质黑臭不达标的难题,充分利用多年在黑龙洞泉域地下水运移研究成果,采用了峰峰矿区污水处理厂尾水净化,补充滏阳河水量,有效的提升了河水水质水平,达到地表IV类标准,有效的降低了由滏阳河汇入东武仕水库的污染物含量,为当地居民的清洁用水做出了杰出贡献。
陕西地矿集团下辖的会员单位全面支撑服务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和秦岭生态保护,围绕秦岭北麓、桥山南麓矿山整治,开展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围绕沿黄地区生态修复,打造样板工程,成立“秦岭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专班”,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一系列矿山生态修复、矿区污染调查治理等工作。与陕西省财政厅、陕西省自然资源厅联合成立陕西省秦岭矿山生态修复基金,目前已经进入运营实施阶段。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针对农用地土壤修复中修复液直洒导致土壤吸收慢、耗时长、修复液易于蒸发、底层渗透弱等问题,成功研究开发了“一种节能环保的土壤污染处理装置”和“一种高效的土壤修复装置”,均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该技术不产生二次污染,安全性高,为农用地污染土壤修复和农田土壤改良形成一项新技术。
(四)精准跟踪行业业务发展需求,及时组织开展业务培训和宣传活动,实时服务会员单位
在5.12防灾减灾日宣传周期间,协会秘书处于13日-14日组织举办了地质灾害防灾知识公益云课堂。邀请专家分别就地质灾害监测装备与系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与响应,地质灾害风险调查与思考等进行公益宣传讲授。活动期间,学员在线访问人次5017人,活动反响热烈。
在继续做好会员单位“3个1”服务的基础上,在吉林、甘肃、陕西、山西、山东等省会员单位的鼎力协助下,协会先后组织举办业务培训班12期,直接参加培训技术人员累计达2607人,其中约25%的学员来自非会员单位。培训内容包括地质灾害资质管理、地质灾害防治、国土空间综合整治、生态保护与修复、高管研修等方面。
地质灾害防治单位资质类管理方面的业务培训,切实解决了资质管理调整期间,会员单位资质年检、申报等环节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和难题。参加培训的学员们纷纷表示,协会这种深入浅出,由点及面的培训,解开了申报资质工作中存在的很多疑惑和难点,并为大家创造了与行业管理部门直接问询沟通的机会,希望协会能多多举办此类培训。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质灾害风险调查等专题培训,为会员单位承担完成地质灾害隐患早期识别、推进地质灾害由“隐患点防控”逐步向“隐患点+风险区双控”转变,为政府部门解决“人防技防并重,提高“什么时候发生”的预警能力”等难题,精准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专业技能储备。
国土空间综合整治、支撑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资源环境综合调查以及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技术等专题培训,目的在于发挥协会平台优势,打通产业链堵点,连通供应链断点,把短板补上,把长板拉长,加快推进会员单位转型升级,对于会员单位肩负生态文明建设历史重任,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国土空间综合整治、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推进地勘单位业务转型发挥重要促进作用。
(五)持续推进能力建设,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不断牢固
2021年是协会换届后的第一年,按照“打基础、上台阶”的发展思路,仍然将行业标准体系、网站信息平台、行业诚信体系等能力建设作为重点,持续发力。
技术标准编制与修订取得重要进展。在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等会员的支持下,完成了《突发地质灾害预警响应技术导则》、《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救援准备导则》、《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救援技术支撑导则》、《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技术导则》、《地质灾害监测普适型仪器检测检验规范》、《突发地质灾害命名规则》、《热融地质灾害调查监测导则》、《地质灾害隐患识别指引》、《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技术要求》9个标准规范的编写、审查报批、出版发布工作。目前协会已累计完成88个团体标准的审批与发布,标准体系日趋完善。“地质灾害防治科学技术奖”的组织申报与评选事宜积极跟进。《地质灾害防治指南》编篡以及《“两山论”指导下的矿山生态修复理论与实践研究》研究课题按计划有序推进,力争今年全面完成。
副会长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在有关部门支持下,历经3年建成并且取得了CMA认证和CNAS认可资格的地质环境监测仪器质量检验检测平台。2021年承担完成了15次对外检验检测任务。该检验检测平台的建成对于推动我国地质灾害、水环境等地质环境监测仪器产品市场准入质量的规范化、标准化具有重要引领作用。
信息化建设(网络建设)和服务能力持续提升。依托协会门户网站,搭建并不断完善“装备之家”、“典型案例”、“技术推广”和“科普园地”专栏交流平台。持续为会员单位、行业、社会提供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式、地质灾害防治和矿山生态修复的成功案例,最新技术装备的研发与推广等动态信息。建立了协会通讯员制度。门户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的信息发布量不断扩大。访问量日益剧增,据统计,网站平均日访问量2658次,微信公众号日浏览量3157次。
行业诚信体系建设有序推进。在前期拟定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信用信息指标表》的基础上,2021年6月份开始搭建包括基本信息、业绩情况、科技创新、信用记录和会员义务共五大版块的“信用信息系统”。目前已经完成了系统搭建和测试、修改和完善。初步拟定了《中国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协会信用信息管理办法》。下一步将进入建立健全会员单位的信用档案,推进信用信息的公开与共享,对满足行业信用信息管理办法要求的单位在协会网站上公开发布等阶段。诚信体系建设的有序推进,为促进行业自律和保障行业有序健康规范运行起到重要作用。
秘书处能力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为进一步提高秘书处服务能力和工作效率。2021年一季度开展了部门设置及职能优化调整,将原来的7个部门调整为5个部门,将会员管理部更名为会员服务部,新成立党群工作部、网络信息部,并完成了全员新一轮岗位竞聘。
在组织完成协会《专家管理办法》、《理事、常务理事、负责人、监事产生办法》、《监事会工作规则》建立的同时。制定了秘书处《绩效工资管理办法》、《招待费管理办法》等办法制度,保障了秘书处规范化制度化管理有章可依。
秘书处党支部换届如期完成,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有效发挥。工会筹建工作积极推进。与海淀区人力资源公共服务中心签署“单位委托保存职工人事档案协议”并开设户头。得益于中国冶金地质总局支持,3名职工技术职称得到评审。有效解决了职工某些后顾之忧。
各位理事,同志们,一年来的工作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讲得多,没有找到有效抓手;科普宣传没有放在重点工作来抓;开门办会意识不强,与业务关联协会、学会交流合作不够。这些都有待于在今后工作中予以认真改进。
各位理事,同志们,2021年协会工作取得的进展和成效,离不开上级领导部门的悉心指导,离不开专家学者的支持,更离不开会员单位的支持和参与。在此,请允许我代表理事会,向长期指导和关心协会的部委,向省(区、市)主管部门和相关协会,向各理事单位、广大会员以及秘书处全体同志,表示诚挚地感谢!
二、2022年主要工作安排
2022年是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下半年将召开党的二十大,这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协会理事会将引导广大会员单位和从业人员,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以及一系列防灾减灾重要指示批示,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一步发扬行业历史主动精神,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强化责任担当,扎扎实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努力开创生态修复事业新局面。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一)坚定不移地以党建工作为统领,确保行业正确发展方向
一是会员单位要按照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总体要求,按照所在党组、党委或党支部关于党建工作具体部署。坚定不移地坚持以党的建设统领业务工作,确保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地质灾害防治、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生态环境保护等重要决策部署在行业的全面落实。确保中央国家机关工委、民政部关于社会组织工作部署和要求的全面落实。
通过党建工作推进,要进一步深刻认识到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和生态修复工作,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的重要意义;深刻领会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重要位置,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走到哪里就把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切和叮嘱讲到哪里,反复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深刻认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对地质灾害防治和生态修复行业的新要求;深刻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仍在剧变、全球疫情仍在持续、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大背景,以及地勘单位改革转型升级进入攻坚期等种种因素,对行业带来的严峻挑战。同时,更要正确认识到奋进新征程,巩固脱贫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保障地质安全,党和国家对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的新要求。建设美丽中国,持续推进《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意见》,进一步促进社会资本参与生态建设,加快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等等,对促进行业发展带来的良好机遇。
二是协会秘书处要根据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关于党建工作的要求,及时制定好2022年度党支部工作计划。切实落实“三会一课”制度。以党支部建设为统领,不断改进和创新为各级政府和会员做好服务的方式方法,为各项工作高效推进发挥好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二)以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协会组织优势,努力做好技术支撑和服务工作
一是以贯彻落实《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做好2022年全国防灾减灾日有关工作的通知》精神为抓手,结合各级政府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部署,切实做好相关宣传工作。
会员单位应当充分利用本单位网站、展板等形式,深入城乡社区、学校、医院、机关企事业单位、厂矿企业、施工工地、大型综合体等单位,以“减轻灾害风险 守护美好家园”为主题,开展各类灾害风险基本知识和防范应对技能宣传教育,特别是要加强极端灾害性天气的风险识别和预警响应等宣传教育,努力促进公众主动避灾避险的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协会秘书处将围绕自然资源、应急管理、生态环境等部委,关于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保护修复等工作部署,在5.12全国防灾减灾日的宣传周期间,组织举办线上宣传活动,聘请领导、专家以公益讲座形式,向社会广泛宣传地质灾害宏观识别、主动避灾避险等防灾减灾基本知识。
除此之外,协会计划积极申请加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团体会员单位,使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教育尽快进入国家科普计划序列。借助《中国自然资源报》等媒体、新媒体和网络平台,拓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传播渠道。启动科普能力提升项目。利用科技活动周、4.22”地球日、世界环境日,广泛开展群众性示范科普活动。
二是充分发挥协会平台优势,围绕政府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安排、生态修复规划和工程实施,精心组织开展好相关工作推进、经验交流。
围绕自然资源部关于地质灾害风险管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提升地质灾害防治五个能力建设,结合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生态修复重大工程实施等工作推进。组织开展全行业地质灾害防治、生态环境修复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式交流,以及新装备、新标准、新成果展示大型活动2次。
三是继续开展技术业务培训。为主动服务支撑自然资源部、应急管理部、生态环境部关于地质灾害防治、生态修复、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推进,结合行业会员单位从业人员需求,计划举办地质灾害资质管理、地质灾害防治、矿山生态修复、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等方面技术培训班20期。培训班数量安排将向国土综合整治、生态修复、技术装备方面倾斜。地质灾害培训班密切结合监测预警普适型设备安装需要,适度采取“点对点”地野外现场授课的新方式。
(三)持续推进诚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自律能力,确保行业有序规范健康运行
在已有工作基础上,继续推进诚信信息系统建设。大力营造和引导会员单位履责守约、诚信经营、依法经营的良好氛围。适时发布《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信用信息管理办法》,依法征集记录和整理会员企业生产经营中的有关信息,建立动态更新机制,对满足要求的单位在协会网站上公开公布。逐步建立健全会员单位的信用档案,形成有效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推进会员单位信用信息的公开与共享。逐步构建以诚信文化为核心、以信用制度为载体、以信用记录为依托、以信用监管为手段的会员单位信用催生、成长和维护系统,努力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四)继续加强行业标准体系建设,为业务工作推进及时提供规程规范
进一步完善行业标准体系顶层设计。根据地质灾害防治、生态修复技术业务发展动态。开展完成《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本底调查规范》、《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修复设计规范》、《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修复绩效评估规范》,《矿山生态损毁调查技术规范》、《矿山生态修复设计规范》、《矿山生态修复成效评估规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预算标准》,《建筑材料露天矿山生态修复技术规范》等一批生态修复方面的技术规范的制定;完成《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区划方法》、《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巡查评估标准》2项团体标准的制定。完成《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预算定额》标准的修订。积极推广已发布团体标准参加良好行为评价,努力推动已有团体标准向行业标准、国家标准的进升。积极对接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按要求完成已发布团体标准信息登记工作;研究修订协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
力争完成《地质灾害防治指南》编制以及《“两山论”指导下的矿山生态修复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的结题工作,开展《矿山生态修复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
(五)以门户网站为平台,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努力促进协会影响力和及时服务社会能力的提升
运行与维护好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完成“装备之家”、“典型案例”、“技术推广”和“科普园地”专栏的页面优化,及时更新和丰富4个专栏的信息量。针对适合于矿山生态修复的生态建设理论与技术方法,从调查评估、恢复修复、监测管控等开展全方位系统研究,开发生态修复案例手机端APP。围绕自然资源部关于地质灾害风险管控、监测预警,提升五个能力建设等内容,开发地质灾害防治案例手机端APP。及时反映会员单位行业工作动态,大力宣传会员单位在地质灾害防治、生态修复等方面所取得的最新成果。
(六)进一步加强秘书处自身建设,不断促进全员业务能力和服务能力的提升
秘书处在保障协会日常工作有序运行,加快推进工会建设、认真做好新办公用房装修等相关工作的基础上,重点加强以下工作。
一是要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提高个人业务素质。除了结合党建活动做好政治学习外,在这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知识大爆炸时代,每位职工要把业务学习列为重要日程,通过不断汲取新的专业知识,努力提高自身工作的能力。
二是进一步健全完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协会更名后已有的规章制度修改完善无疑是秘书处2022年度重要任务之一,秘书处一方面要完成协会已有的若干办法的修改完善。一方面要切实加强秘书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健全完善,依靠规章制度的有效执行,促进秘书处规范化管理水平的持续提升。
三是进一步加强信息沟通,不断提高工作效率。除了继续加强与业务指导机关、会员单位、兄弟协会的沟通外,要切实加强秘书处部门之间、部门内部各个岗位之间的信息沟通。继续坚持月例会制度。通过信息沟通凝聚职工的工作热情,营造出每位职工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和谐氛围。
各位理事、同志们,适逢我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立足新的发展阶段,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重大,肩负起建设美丽中国的历史使命责无旁贷。积极担当,主动作为,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努力提高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水平,奋力开拓生态修复事业新局面,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谢谢大家!
2022年4月8日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协会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66号世纪科贸大厦B座2层 电话:010-62119819
京ICP备12052178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702001900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从行业工作角度出发,所载信息部分来自相关媒体,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不妥,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