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中心 > 信息公开

中国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协会2024年理事会工作报告

凝心聚力担使命 奋楫笃行正当时 全面推进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行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协会秘书处 发布时间 2024-05-25

凝心聚力担使命 奋楫笃行正当时

全面推进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行业高质量发展

侯金武

(2024年4月17日昆明理事会通过))


各位理事,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协会理事会,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代表提出意见。

一、2023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一年来,协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和生态文明重要思想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主线,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密切服务国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长江大保护、黄河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京津冀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等发展战略。围绕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应急管理部等相关业务指导司局关于地质灾害防治、生态环境保护、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等工作部署,积极支撑政府重点工作,制定实施相关行动方案和若干措施,高效服务会员单位,强化秘书处业务能力建设,较好完成了全年各项目标任务,在推进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展现了新担当、新作为。一年来,重点做了以下七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党建引领,确保行业发展方向

        在中央社会工作部全国行业协会商会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指导下,协会坚持以党建为统领,全面落实新时代党建工作。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关于印发《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第二批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实施方案》的通知下发后,秘书处按照“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制定活动计划,通过集体学习、交流研讨、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实地调研等方式,认真落实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第二批(2023年9月-2024年1月)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有关要求和工作部署,先后9次召开主题教育学习会。组织党员和全体职工,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习近平著作选读》等辅导材料。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及其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通过微信工作群,定期向党员和职工推送主题教育部署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主题教育重要论述、关于地灾防治与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重要讲话和批示精神等。

       秘书处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得到了“中央第十六巡回检查组”和中央社会工作部主题教育领导小组“第十四巡回督导组”的好评。以主题教育为契机,在以下方面取得成效。

       一是强化党支部建设,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极大加强。按照主题教育关于协会负责人“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要求,协会秘书处通过召开党员大会推荐选举,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党委以全协会党委[2024]92号下发了会长担任协会党支部书记的通知,协会秘书处党支部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为党建引领业务工作,实现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重点任务有机统筹、深度融合、贯穿始终,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是坚持问题导向,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按照主题教育关于大兴调查研究的总体要求,切实发挥协会作为政府与会员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了解新冠疫情以后行业动态和会员单位业务发展需求,协会主要领导分6个调研组,带队赴河北、陕西、新疆、重庆、四川、湖北、山东、江西、广东、深圳等省(市、区)进行调研,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拟定解决方案,从而达到提高行业协会决策的科学性、有效性,特别是需要通过制定政策去调节的,协会向政府部门提出建议,其中,副会长刘随臣关于陕西神木矿山生态修复有关问题的调研报告,得到自然资源部王广华部长的批示。

       三是以主题教育为契机,健全完善秘书处管理制度。2023年,协会紧扣主题教育中关于查找和改进问题的要求,对于不符合新形势发展要求的《团体标准管理办法》《信用信息管理办法》等多项制度进行了修改完善,为协会规范科学有序运行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增强大局意识,为政府提供强有力支撑服务

        协会始终关注有效发挥助力支撑政府中心工作的作用。

        1.为政府主管部门推进工作提供重要支撑

        围绕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生态修复,应急管理部地震与地质灾害救援应急管理等工作部署,协会全面发挥媒介平台优势,发挥社会组织的责任与担当,完成了大量支撑服务工作。

        一是整合媒体资源,丰富融媒体形式,组织开展形式丰富的示范性宣传活动。受自然资源部地质勘查管理司委托,由协会牵头、联合中国自然资源报社、自然资源部宣传教育中心、中国矿业报社等8家单位及央视频、抖音、视频号等多家主流融媒体,邀请成都理工大学许强教授等专家,制作播出主题为“看地球医生如何把脉山河”全国5.12防灾减灾日科普公益云讲堂。邀请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指导中心刘艳辉教授、国家气候中心王国复研究员等专家学者在第34个国际减灾日举办“云上科普”。两次活动线上累计参与者约260万人次。这些内容作为自然资源部全国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专题教材已经正式上线,引发收看热潮。

        二是挖掘地质灾害防治经验,组织完成典型案例评选。2023年是协会受自然资源部地质勘查管理司委托,开展地质灾害成功避险典型案例评选的第三年,协会在过去工作的基础上,持续聆听会员心声,优化评选程序和组织结构,旨在形成一批可推广、有借鉴、有特色的参考案例,帮助从业单位学习治理经验,对照查漏补缺,进一步提升地质灾害科技防灾水平。通过推荐、征集、初选、网络投票、专家评选等环节,此次案例推选得到相关省(区、市)和基层地灾防治工作者的积极响应,仅网络投票网友达2.4万名,从全国各省(区、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选送的案例中评选出38个典型案例,精选出十大案例,并在自然资源部网站公示报道,地灾瞭望微信公众号和《中国自然资源报》等媒体转发报道。

        三是以技术交流活动为抓手,助力业务主管部门重大工作有效推进。紧密结合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工作,2023年4月,协会在成都组织召开了全国地质灾害防治新理论新技术新装备交流会。来自全国从事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勘查施工、仪器研发、科研院所的800余名专家、教授、一线技术人员参加了交流研讨,30多家地质灾害调查、监测等设备研发制造企业参加了新仪器展览,为推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发挥了一定作用。

        11月,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年度工作要点,协会在广东佛山组织召开了全国生态修复新技术新方法交流会议,来自全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领域近60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教授和一线技术人员等18位专家,通过《矿山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中国山水工程实践与探索》以及《海岸带生态修复的“技”与“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主要法律问题》等专题交流研讨,部分研发单位展示了生态修复领域最新技术成果及设备。对于促进我国生态修复和技术水平的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是完成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创新适用技术名录评选推荐。8月,协会受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委托,组织开展了协会会员单位2023年度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创新适用技术推广名录征集推荐工作。通过发布征集通知、申报材料审核、组织专家评审等程序,及时完成了征集与评审推荐。

        五是启动应急管理部委托的应急类标准规范编制。受应急管理部地震和地质灾害救援司的委托,协会自2023年4月开始,通过公开征集意见、形式与内容审查、制定计划、专家咨询、确定主编和参编单位等环节后,启动了《地质灾害应急救援专业术语》《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支撑队伍建设规程》《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编制指南》《地质灾害应急救援现场标志标识》《地质灾害应急救援现场次生灾害防范指南》5项应急类团体标准的编制,为深化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及规章标准体系建设,地质灾害现场应急救援安全提供有效技术保障。

        2.会员单位助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2023年,面对地质灾害高发频发的态势,协会秘书处同会员单位一道,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重要论述,以提升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减轻地质灾害风险为主线,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目的,将防灾减灾工程和灾后恢复重建紧密结合,通过实施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和能力建设,立足地质灾害现状,优化防治工作布局,发挥政策叠加效应,全力保障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程的实施,为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取得的重要进展贡献了力量。

       据2023年度全国地质灾害防治报告显示,2023年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3668起,其中,滑坡925起、崩塌2176起、泥石流374起、地面塌陷193起,分别占总数的25.23%、59.35%、10.15%和5.26%。造成71人死亡6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136536.65万元。与2022年相比,2023年地质灾害发生数量、造成死亡失踪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分别减少35.2%、27.4%和9.1%,直接经济损失减少53.1%;与前五年同期平均值相比,地质灾害发生数量、造成死亡失踪人数、直接经济损失分别减少33.1%、42.5%、 51.1%。

       成绩来之不易,凝聚了行政主管部门的精准施策,也凝结了广大会员单位无数从业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付出和心血。

       副会长单位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力做好重大地质灾害防御技术支撑工作。内蒙古新井煤矿坍塌事故应急救援技术支撑工作得到内蒙古自治区党委赞誉。支撑编制完成了《京津冀特大暴雨洪涝灾区恢复重建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规划》。汛期选派 8 名专业技术人员,轮流驻部值班提供日常技术服务。协调 22 家单位 66 名驻守专家和 205名机动专家组成地质灾害防御专家团队,完成34次部级防御响应任务及12次重大灾害应急救援技术支撑。牵头组织11家单位全流程科技支撑17 省(区、市)高质量完成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实验点建设任务,建成监测点 10874 处,安装设备 4.8万台套,与2022年相比,监测设计通过率提高28.2%,预警虚警率下降到30%,数据质量不断提升;成功预警预报灾险情 129 起,涉及可能伤亡与紧急避险人员 1551 人。

       2024年1月22日,云南昭通市镇雄县塘房镇凉水村发生山体滑坡,造成18户房屋被掩埋、47人失联。常务理事单位云南地质工程第二勘察院有限公司积极主动参与灾情现场应急调查和分析研判工作,成功获取的高清三维影像数据,为滑坡规模、范围、致灾因素分析等提供了关键数据。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里氏6.2级地震,共造成积石山县17个乡镇受灾,117人死亡,大量房屋倒塌,部分水、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受损。甘肃省启动地质灾害防御Ⅱ级响应和应急测绘保障Ⅱ级响应。甘肃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协会组织了我会常务理事单位——甘肃工程地质研究院、甘肃省科学院地质与自然灾害防治研究所等25家,230多名技术专家、460名群测群防员分片区开展地质灾害排查、灾情险情评估和风险评估等,采用地质雷达、无人机等科技手段开展调查评估,累计排查地震烈度Ⅵ度区及以上范围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1725处,涉及威胁人口19706人,威胁财产23.11亿元。同时,指导灾区拟定恢复重建设计方案,明确灾后重建专项规划的技术路径和具体措施,为灾区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提供重要技术依据。

       2023年9月,常务理事单位深圳市工勘岩土集团完成的广东省深圳市盐田港拖车综合服务中心后山边坡滑坡排查与监测,对滑坡边界及威胁对象展开地毯式摸查,利用卫星遥感影像和无人机航拍部署高精度的三维实景数字沙盘,快速部署GNSS、倾角仪、裂缝计、雨量计、视频监控、声光报警器等八类70余套普适型自动化监测设备,搭建“天-空-地-深”可视化、智能化、全自动化立体监测网,实时提供滑坡动态变形数据,制定科学治理方案,消除了滑坡风险,从技术上协助政府作出科学应急判断处置,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常务理事单位广州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在支撑广州市黄埔区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区”双控试点工作中,首次提出了“防控区、管控区、风控区”的“风险三区”的概念。2023年,黄埔区发生的41宗崩塌地质灾害,38种都发生在隐患点和风险区。在去年台风“海葵”影响期间,黄埔区最大雨量达332.7毫米,云埔街宏达路38号等5处地灾点成功实现“技防”监测预警;联和街天鹿北815号地灾点成功转移避险,9名受威胁人员于9月7日18时异地转移,该地灾点于次日8时发生崩塌,牢牢守住了地质灾害零伤亡底线。

        3.会员单位在生态修复中的主力军作用不断凸显

       据自然资源部发布信息,截至2023年底,我国部署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50多个,累计完成治理面积达8000万亩,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逐步完善,“三区三线”全面划定,“三条控制线”成为地方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红线。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规范开展,累计投入4488亿元,综合整治378万亩,国土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

       在全国上下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壮阔宏图中,广大会员单位积极参与生态修复与国土空间综合整治的各项工作,完成了大量的生态修复工程,而且在生态修复技术研发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常务理事单位四川省地质工程勘察院集团有限公司,研究出的基于高精度实景三维的矿产生态修复精细设计与精准监测技术。提出了一种集地面调查和近景摄影高精度实景三维模型的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依据坡度划分修复分区和精确计算的生态修复精细设计、多期次实景三维模型植被覆盖度精准监测“三精”技术为一体的新时代矿山生态修复新技术。

        副会长单位中国地质矿业有限公司研发的高陡边坡植生洞复绿技术,针对高陡边坡采用人工造孔(穴)手段,营造植被生长有利条件,降低水土流失,减弱坡面岩体风化,最终实现边坡生态系统重建,解决了70度以上边坡绿化难题。

        会员单位广东国地规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南省自然资源事务中心针对水生态综合保护,共同研发了基于深度学习技术和卷积精神网络算法(CNN)和基于深度学习的亚米级遥感影像城市水体智能识别与提取模型,通过河湖倾斜摄影三维建模等方法,实现对水生态的现状、变化、异常和趋势实时监测。

       会员单位甘肃工程地质研究院针对黄土高原区斜坡土壤研发出植被一体化生态修复技术,以肥沃的当地植壤土为主,加之结构和肥力优化等形成理想的修复土壤;选取当地先锋植物、一年生和多年生植物,形成植物群落的乔灌木比例。重建和优化植被生长土壤,适应黄土斜坡不均匀变形,后期免养护。为干旱区黄土边坡复绿做出了重要的尝试。

       会员单位北京中环建生态环境设计有限公司提出了一种重金属符合污染土壤的钝化修复技术,以工业废弃物粉煤灰为主要原料达成了重金属符合污染土壤钝化修复,实现了废弃物资源的再利用,且技术工艺简单、操作方便、钝化效果好,不产生二次污染。

       常务理事单位中核大地勘察设计有限公司使用膨润土作为铀矿山退役治理覆盖材料,降低覆土厚度和压实度,尤其应用于机械难度较大的地区,利用膨润土的特点,仍然可以达到退役治理效果。

       理事单位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八〇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山东省地矿工程勘察院)优化铁矿采空区填充技术路线,对注浆钻孔部署、注浆泵(管)压力充填及效果验证,提高注浆效率与治理效果,创新“全填充花管注浆法”,从固化底部塌落物、充填采空区及胶结上覆裂隙三方面,有效保证地基稳定。

       会员单位上海火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针对河湖岸研发出原创柔性坡脚稳固系统与植物根系锚固技术。针对河湖生态缓冲带,立体净化系统高效截污,吸收面源部分金属以及富营养污染,净化率达到35%—85%。

       会员单位四川抗疏力地质灾害防治有限公司研发出启培抗疏力土壤稳定剂,改变原状土颗粒排列组合,降低土颗粒界面活性;增加土体密度,提高土体强度;减少土体空隙,降低渗透系数和毛细吸水;稳定土体,加速土体的石化进程,使低密态土体向高密态演化。对土壤的改变属物理变化而不是化学变化,植被依然能正常生长。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3年自然资源部颁布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创新适用技术名录中,我们部分会员单位研发生态修复技术入选第一批,他们分别是:

       甘肃工程地质研究院研发的黄土高原区斜坡土壤——植被一体化生态修复技术;

       徐州中矿岩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三家单位共同研发的高陡裸露岩壁乔灌草菌高效生态修复关键技术;

       中煤地质集团有限公司研发的高原高寒地区生态环境修复中地形重塑、土壤重构、冻土层修复、植被恢复与水系连通系列生态地质层修复技术;

       芷兰生态环境建设有限公司研发的酸性矿山固废堆场生态阻酸和植被恢复技术;

       江苏绿岩生态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露天矿区破损高陡边坡类壤土永久性复绿技术;

       陕西陕煤曹家矿业有限公司等两家单位共同研发的侏罗纪煤田浅表生态含水层保护与修复关键技术;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等单位在其他领域研发出的酸性煤矸石自燃污染原位控制与生态修复技术。

       以上仅仅列举了部分典型事例。在看得见的统计数据之内,是会员单位、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智慧的凝结与创新,在看得见的统计数据之外,更深更广的成效是重塑了祖国山水的层层底色。

(三)结合行业发展需求,有效服务会员单位

        协会始终以会员服务为宗旨,在提升服务会员质量上下功夫。结合行业发展新需求,不断优化教育培训的内容与形式。2023年,新入会会员单位38家,截至2023年12月底,会员单位总数发展到了1166家,会员单位数量与年初相比增长率达到3.2%,会员数量稳步增长。

       一是认真回应会员单位相关咨询,持续做好“三个一”服务。据不完全统计,通过网络、电话、官网平台等多种沟通渠道提供咨询,全年服务会员业务咨询工作16000多人次。继续开展“三个一” 服务,即:每年向会员单位免费寄送两本每期《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赠送1套当年新出版的标准规范1部;免费1人次的技术业务培训。2023年向会员单位寄送《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近14000册,免费培训技术人员1000多人。

       二是优化教育培训内容,创新技术培训方式。面对会员单位承担我国“山水工程”生态修复项目逐渐增多的需要,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创新培训方式,在培育行业人才,更新知识结构上持续发力。在课程设置上,加大了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修复技术培训;在培训形式上,增加了现场实训与工程案例教学方式。全年举办地质灾害、生态修复等技术培训班11期,累计参加培训人员2338人。

       7月,以甘肃省陇南金徽矿业绿色矿山建设现场为例,举办了绿色矿山建设为主题的生态修复技术培训班。10月,以新疆天池景区滑坡灾害治理现场为例,开展了以地质灾害绿色治理为主题的生态修复技术培训。这种工程案例为教材以及现场实训的培训形式,受到学员的普遍好评。

       三是增进交流,提升服务,协会会员之家的功能不断凸显。无论是参会来访的会员,还是省级协会的同仁,协会秘书处始终秉持诚挚热情的接待原则,努力营造会员之家的氛围,与来访者诚挚交流他们关心的或者需要了解的相关信息。2023年初,山东土地投资集团到协会了解“全域土地综合治理”方面的行业形势,重点了解了如何推动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等方面的发展态势。4月,广东省生态修复协会则对协会在生态修复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实施表示出浓厚兴趣,就如何组织会员单位运用先进技术恢复受损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8月,湖南省地质灾害学会则着重就行业宣传、科学普及、标准规范、诚信体系建设等方面的具体做法进行了交流讨论,相互分享了在生态修复和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的宝贵经验。来访的团组均表示,到访本协会,不仅感受到了会员之家的温暖,对所在领域的政策法规、技术手段和管理模式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四是依托公众号及门户网站,“零距离”为会员提供信息服务。2023年,协会秘书处通过实时收集地勘行业新闻、行业最新业务成果、专家学者高质量文章、原创稿件、地质灾害防治及生态修复典型案例等大量工作,及时为会员单位提供相关信息服务。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2月底,协会网站共发布各类报道220余篇,科普园地和技术推广访问量达到12万余次,微信公众平台全年共发布信息400余篇,增开科普有阅公众栏目,微信公众号新增人数3200余人,总用户数达到2万多人。与去年相比,协会网站和微信公众号访问量均有显著增长。

  (四)发挥平台资源优势,推动行业科技进步

       以“数字化+智能化”为核心的数智化转型,已成为促进产业链、供应链高效协同和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手段。为了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协会从年初就着手研究制定行业转型《指导意见》。编写组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先后在北京、西安、太原等地组织有关专家、省级协会以及部分会员单位进行了10余次的座谈、研讨。8月形成《指导意见》初稿。9月,在分别征得自然资源部地质勘查管理司、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同意后,协会正式发布了《以绿色化数智化转型促进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行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发布后,协会于11月在重庆市召开了指导意见推进会。12月在广西南宁开展了“以绿色化数智化转型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培训班”。《指导意见》的发布在行业内引起强烈共鸣,得到了省级协会、会员单位、科技企业的广泛响应。广东、广西、湖南、河南等省级协会、福建汇川物联网技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专门举办宣贯、培训活动。

       河南省地质灾害防治和生态保护修复协会于2024年1月,印发了《关于开展行业绿色化、数智化转型专项行动的通知》,《通知》提出了河南省行业绿色化、数智化转型的学习培训、调查研究、典型示范评选、标准制定、人才培养、联合攻关等专项行动。

       理事单位四川省第二地质大队以“以绿色化数智化转型促进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行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为指导,编制《四川省第二地质大队绿色化数智化转型发展规划》(2024-2029),以地勘工作绿色化数智化转型为切入点,围绕“一个愿景,两个跨越,三大战略”的发展思路,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为支撑,聚焦地灾防治、生态修复、矿产勘查、地质工程等主责主业,从转变传统思维、创新工艺方法、更新绿色装备、引研数智技术、升级产业服务,提升综合能力,建设打造新型专业队伍,开启单位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理事单位甘肃工程地质研究院,于2023年12月成立了编制组,将围绕智能感知、智慧预警、数字化分析、智慧化设计、低碳化建设等领域制定《甘肃工程地质研究院绿色化数智化转型发展规划(2024~2028年)》。联合甘肃省技术创新中心及省科技厅基金,充分发挥数字化、信息化优势,数字化赋能,智能化增效,以转型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常务理事单位陕西地矿九〇八环境地质有限公司积极推进绿色化数智化转型发展,编制了《公司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2022-2025),并获得上级主管单位批准实施。结合公司规划及实际生产需求,在基础数据利用平台建立的基础上,向管理流程数智化、矿山生态修复管理数智化、能源利用管理数智化等方向持续发力,最终推动公司的高质量发展。

(五)推进标准体系建设,为行业发展提供规程规范

       一是持续推进标准规范体系建设。在先后完成地质灾害防治标准体系建设的基础上,2023年,初步完成了生态修复技术标准规范建设顶层设计,确定了十大类98项团体标准的编制框架。目前,已完成《建材露天矿山生态修复技术规范》《矿山生态损毁调查技术规范》《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环境调查规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预算标准》等标准规范送审稿。2024年3月已全面启动生态修复类标准规范编制工作。

       二是《中国地质灾害防治指南》出版发行工作有序推进。2023年,由协会牵头主编的大型工具书《中国地质灾害防治指南》收集完成了各编撰人员的最终完善稿,完成了近百张插图及章节内容审核确认,梳理汇总了《指南》各章节编写人员及编写单位,确定了编纂委员会成员、专家指导委员会成员、编撰办公室成员名单,以及前言、序言编写等,《指南》批准列入“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已出版印刷,正式发行。

(六)关注公益事业,诠释社团组织责任担当

       一是开展自然资源文化行,推动防灾减灾知识进校园、进乡村,进社会。2023年,协会积极响应民政部号召,开展自然资源文化行活动,促成首个以地质灾害防治为主题的科普基地(湖南馆)的落成,完成了“中国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协会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科普基地(湖南馆)”的开馆和馆内巡览,这一举措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对提升公众防灾减灾意识,推动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实地科学普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二是搭建帮扶平台,助力乡村振兴。2023年5月,按照《中国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协会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方案》,协会同北京市门头沟区清水镇龙王村党支部签订了《党支部联学共建助力乡村振兴协议书》,开展了防灾减灾科普知识进乡村活动。7月门头沟区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自然灾害,龙王村正值蜂蜜等特色农产品产出季,无法正常销售,协会组织“同舟共济,‘邮’爱助农”活动,搭建“拼多多”“快团团”常态化网络销售平台,帮助探索多渠道打通农产品销售渠道。同年10月,协会领导亲自带队,带领相关技术人员亲临现场,开展了地质遗迹(溶洞)探查、地质灾害避险防治、灾后重建所需的相关技术支持。

(七)强化自身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

        通过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协会工作流程进一步规范,工作效率进一步提高。

       一是规范档案管理,定期更新会员信息。2023年,协会秘书处着手对协会成立10多年以来的相关资料和文件,进行了进一步归类、整理、贴签、归档,建立电子目录。为档案管理、查询、利用、历史回溯等奠定了工作基础。定期更新会员信息,完善会员入会审核、登记、会员号、会员信息档案管理,升级会员管理数据库。

      二是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网络平台更加完善。围绕地质灾害隐患信息、地质灾害预警信息、知识服务、经验交流、矿山生态修复的生态建设理论与技术方法等方面的需求,完善了地质灾害防治微信小程序,完成了行业数据大屏幕建设,以直观、生动、交互的方式呈现行业统计数据,帮助观测、分析、挖掘数据,发现问题和做出决策。

      三是规范工会组织建设,内部组织体系不断完善。经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协会商会批准,协会秘书处工会委员会正式成立,以加强民主管理、关心员工生活、维护员工利益、保护员工积极性作为基本出发点,切实把对员工的人文关怀落到实处。

      以上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相关政府主管部门精心指导的结果,是社会各界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体会员单位勠力同心、砥砺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中国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协会,向相关政府主管部门、社会各界、全体会员致以诚挚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二、2024年主要工作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

(一)总体思路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组织重要论述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和生态修复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全国自然资源领域安全生产和地质灾害防治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坚持人民至上,树牢底线思维,围绕“四个服务”(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服务行业),紧盯行业关切、会员关心、群众关注的“急难愁盼”问题,聚焦防灾减灾和生态保护修复能力提升,开展创新孵化行动,集成重大科技成果,助力行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发挥技术交流、教育培训等优势资源,促进新技术、新方法、新装备、新标准、新模式推广应用。加强标准规范、诚信体系、科普基地、信息平台和融媒体建设,提升会员单位执行力和影响力。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活动,巩固主题教育成果,强化自身建设,提高办事效率,做到廉洁自律。

(二)主要任务

       1.以凝心聚力把方向为根本,持续强化政治建设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组织重要论述精神,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开展党纪学习教育。进一步深化对加强党的纪律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准确把握党纪学习教育的目标要求,推动广大党员干部强化遵守纪律自觉,以严明的纪律确保全党自觉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一致。巩固主题教育成果并做好“回头看”工作,为协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思想和组织保证。

       推动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实现以党建强业务,以业务促党建,开展党建融入各项活动,推动党建+服务,党建+创新,党建+服务品牌等行动,为指导会员单位做好防灾减灾和生态保护修复发挥作用,增强协会工作的凝聚力和创新力。

2.以提升服务政务效能为重点,支撑政府治理和优化行业环境

       一要贯彻落实好政府部门关于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保护工作部署,努力做好技术支撑服务工作。以支撑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矿山生态修复、山水林田湖草等一系列重大工程为重点。围绕政府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推进、生态修复规划和工程实施,以共性技术、成熟技术、传统产业提升改造技术推广应用为重点。2024年,组织开展全行业地质灾害防治、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式大型技术交流活动2次,新装备展示1次,中小型技术交流4次。

       二要充分发挥行业自律功能,支撑创新政府治理和优化行业环境。根据2023年地质勘查和地质灾害防治活动“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检查工作中发现的问题,结合协会行业诚信体系建设,从保障市场主体活力、加强行业自律、配合政府监管、关注社会监督四个维度出发,对会员单位承担灾后重建(国债)项目,要引导会员单位要严把质量关,抓好工作进度,严格资金监管,抓好安全生产。协会积极配合业务主管部门实施行业监督管理,建立健全红黑名单通报制度,建立国债项目统计报表制度,促进会员单位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3.以推进行业绿色化数智化转型为核心,全面实施《行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

        推进《以绿色化数智化转型促进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行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的全面实施。实施过程中,要正确把握好四个关系:一是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二是整体谋划和分步实施的关系,三是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的关系,四是规划引领和持续发展的关系。实施     的重点要聚焦绿色化转型、科技创新孵化、标准规范制定、数智化转型四个行动计划和技能提升工程。

       要在提高会员单位关注度上下功夫做文章,行业协会要下发《绿色化数智化转型发展规划提纲》,主动引导会员单位制定《绿色化数智化转型发展规划》,明确转型发展的建设目标、重点任务、计划安排和实现路径,推动会员单位向高端化、绿色化、数智化发展迈出坚实步伐,推动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行业高质量发展。

4.以瞄准前沿科技为导向,全面实施科技创新孵化行动

       梳理会员单位共性短板瓶颈难题,汇聚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需求,按照地质灾害防治、生态保护修复、技术装备等其他方面三个板块共27个方向指南,鼓励广大会员单位,立足自身优势、区位特点,自主申报或者联合申报,参与“赛马制”研发。

申报课题要强调以绿色化、数智化产业发展为导向,明确应用场景与基地,鼓励结合工程、项目,边研发、边应用。协会搭建协同创新平台,提供指导帮助。依据科学性、创新性和产业潜力,培育整装成果,支撑形成技术标准和实用技术目录。统筹示范引领、监督互助,催生行业新质生产力,力争发布一批符合高质量发展的科技成果。2月发布《科技创新孵化指南》,6月底发布第一批研发课题,8月底发布第二批研发课题。

       通过创新驱动,使会员单位达到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不断取得创新突破,将会员单位打造成原创技术策源地;培育新产业新业态,通过转型发展,形成新的增长点,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优化产业布局,加快资产和产业结构调整,增强传统产业发展动能,提升产业发展引领力和控制力。

5.以完善标准体系为保障,支撑行业高质量发展

        为有效服务我国生态修复高质量发展,促进团体标准与国家、行业标准优势互补,促进我国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领域绿色化、数智化转型发展,为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规范化技术指南,协会已经制定了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团体标准行动计划,搭建了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团体标准框架体系,包括调查评价类、动态监测类、规划与方案编制类、预算编制类、工程实施类、工程验收类、后期管护类、成效评估类、创新评优类、项目管理类等十大类共96项。2024年启动不低于总数60%标准的编制工作,完成10-15项标准。

       按照绿色化数智化的要求,进一步健全完善地质灾害防治标准体系建设,上半年完成修编计划并发布实施。

       从今年起根据实际需要,协会每年制定年度团体标准编制计划,明确工作重点和方向,以通知的形式下发各会员单位,由会员单位或者其他相关单位申领任务,经协会同意后下达编制任务书,统一组织实施。

6.以发挥平台优势为依托,营造防灾减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氛围,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利用4.22地球日、5.12防灾减灾日、6.5环境日、8.15生态日开展系列公益活动。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日“云讲堂”,全国地质灾害防灾避险十大案例、典型案例征集、推选,组织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创新适用技术名录征集、推选工作。

       落实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按照与北京市门头沟区清水镇龙王村《党支部联学共建助力乡村振兴协议书》,开展龙王村地质地貌、洞穴峡谷等自然奇景、奇观和奇迹调查评估,为推动京西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支撑。开展“防灾减灾与美丽乡村”文化行进乡村、进社区、进校园活动。

       推进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成都理工大学、福州汇川物联网技术科技公司防灾减灾科普基地建设。

7.以解决行业发展难题为宗旨,扎实开展调查研究工作

       把调查研究作为推动工作和破解难题的重要方式。要用好调研这把“钥匙”,调研组既要到工作开展好的会员单位去总结经验,更要到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会员单位去调研解决问题,特别是要到野外一线去走一走、看一看,深入了解会员单位想什么、干什么、盼什么,创造了什么新经验,有什么热点、难点问题需要全面去解决,真正把会员单位的诉求了解清楚、把问题带回来、并提出解决方案,提高行业协会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特别是需要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去调节的,协会要向政府部门提出建议。

        秘书处将制定调研工作计划,4月发布调研课题,明确调研目的、调研范围、调研地点、调研对象和调研重点,年度完成不低于6份的调研报告。

8.以强化业务支撑能力为关键,全面提升服务水平

        加快推进社会组织评估工作。通过评估找出短板,找到业务工作中的难点、弱点、重点,制定整改计划,优化工作流程,实现定点突破,夯实管理基础,不断磨炼干事创业的技能和本领。5月底前完成评估的准备工作,迎接民政部社会组织管理局的专家评估。

        构建科学技术奖评定工作机制。按照科技部关于社会组织科技评奖工作的有关规定,上半年,完成科学技术奖管理办法的制定,三季度,完成科技部科技技术奖的备案工作。

        做好面向会员单位的业务培训。2024年计划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生态修复、地灾资质管理、绿色化数智化转型高质量发展等各类技术业务培训不低于10期。

        扩大门户网站综合功能,在专业咨询、行业分析、合作交流、典型案例、推广应用等方面发挥作用。加强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地灾防治与生态修复小程序的日常管理维护,补充完善相关内容,以提高点击率为目标检验工作质量,为会员单位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


        各位代表,自然资源部本年度对1663个地质灾害防治项目进行了周密的部署,并明确要求确保318亿元资金的落实到位,与此同时,国家“山水工程”也在有序地推动当中。这些项目的实施,将极大地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行业创新进步注入新的活力。这不仅给我们行业赋予了光荣艰巨的使命,同时给我们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新使命激发新动力,新征程呼唤新作为,让我们紧密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凝心聚力、奋楫笃行,不断开创新时代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工作新局面。

       谢谢大家!


                                                       2024年4月17日

证书查询 |留言板| 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协会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66号世纪科贸大厦B座2层 电话:010-62119819

京ICP备12052178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702001900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从行业工作角度出发,所载信息部分来自相关媒体,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不妥,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